阅读目录
品读《红楼梦》作文800字篇一
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气、其余人物的轻佻刻薄,真实的反映了晚中清时社会的兴衰,揭示了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映衬出曹雪芹怀才不遇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于不顾的现象反感与不平;林黛玉郁郁寡欢,喜散不喜聚,是曹雪芹借以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欺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的悲伤、忧郁的心情;凤姐的刻薄尖酸是当时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善良的袭人,乐于助人,热心,这是作者心中的善良的写照.
寄予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世态炎凉的愤慨,也昭示出美丽、善良,大观园一家人同饮对诗,喜接春联,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是含笑的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生活缩影,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是敢于反判垂死封建贵族阶级的叛臣逆子;同情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浓缩了一切,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以生命为代价,对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她个性体现。她自卑、自尊、自怜,“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
品读《红楼梦》作文800字篇二
剪不断的是绵绵柔情,道不尽的是碎碎小事,悟不明的是点点真情。因缘而起因缘殒,心意冰冷心意无。一个故事,一段情话,一幕悲剧,一场大梦。风过无痕,人去留情。曲终归,月乃明,却把红楼梦。
谓今世有何缘?轮回百转,今世偿还。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便是病眉微蹙胜西子的林黛玉。她丧母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那时的孤苦何人能解?她遇到宝玉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她为他流尽珍珠泪,柔弱之躯更瘦几分,他为她抛去多情心,一腔热血又添不同。他们互为知音,痴痴深情。她知他的心,他忧她的愁;他们又如冤家,整日吵闹。和好却生气,气消亦解忧;这边还拌着嘴,那边又念起他的安康这份情,这片痴,又岂是朝暮可解
梦如宁静的湖,湖中自有色彩。天与湖相接,那份远远的和谐如此美妙,却又如此易碎波澜点点,便久久难息。无需大浪,这美丽就破碎了。惊醒时,虽然心碎,却不痛因为那是梦。但若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时,她哭她的花,他伤她的人;只不过,在她香消玉殒时,又是如何的无奈?虽不能比翼飞,长相守,心却连。他们的爱情虽是悲剧,亦成功。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生生世世。那滋味,谁解
又记得宝钗金锁,锁住了赞赏,锁不住人心。不离不弃成空话,芳龄永继含恨终。她虽是封建观念下的好媳妇,到头来亦成牺牲品。那是制度的衰落,那是时代的叹音。看似繁盛,辛酸多少其中;命运难逃,幸福无情葬送。好一个萧瑟红尘,车轮滚滚,美好辜负空谈中;好一个世态炎凉,寒风习习,痴心嘲弄无人懂。
好一个凤姐,虽为女儿身,掌尽世事繁杂;虽丹唇胆颤。终归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卿卿性命。她泼辣豪爽,又细腻有心,但大厦将倾,独木不可支,也亦枉然。
又哀多少事,俱付笑谈中。
空中日渐红,占尽无限光明,却不知虚幻已无声。阳光无力,洒大地;红霞无语,占天空。那是落日幻觉,一场宏大,一抹残红,一句空话,一幕剧终。沉睡的星空,明月的新生。一曲停,亦无悔,一生情,不落空。
品读《红楼梦》作文1200字篇三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题记
曹雪芹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他或许是今生注定要写《红楼梦》不可,上天将写《红楼梦》的重任交给了曹雪芹。一个奇怪的梦、一块石头,将传世不朽的《红楼梦》带给了我们。它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文学水平最高、最值得一读的名著作品。他的文化价值可以称得上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它不仅将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对封建社会风气的厌恶、蔑视抒怀的淋漓尽。中间还穿插着贾宝玉、林黛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波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宝钗、李纨……在他们身上,曹雪芹发挥了他的写作才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各种表现形式、谐音法、谶语法、影射法……把《红楼梦》写成带有奇幻色彩,扑朔迷离的大家之作。
单说他的“谐音法”,大家都知道,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非常明确地指出,这“元迎探惜”那四个字,是谐音“原来应该值得叹息”那个“原应叹息”四个字,就是她们的命运是非常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你要为她们发以叹息。还有甄士隐的女儿甄香玲,原名“甄英莲”,本是书香墨一族家的小姐却因一次上街游玩成了薛蟠这个花花大少掌中的蹂躏之物。“甄英莲“就是“真应怜”。从文章开头就为结局作了铺垫的曹雪芹可谓是“深谋远虑”。
文章中更吸引我的还是它楚楚动人的诗词。“水滴涟漪终消散,木记轮回恋此生”。“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这些诗,以及诗句中包含深奥的寓意,是我的笨笔乃至现在红的发紫的偶像作家郭敬明都写不出来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诗词造诣。虽然我们现在没什么科举,但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学,不学怎么续写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别具一格,无懈可击。《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是极其精彩的一笔。“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品注重了在服饰方面的细描,先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然后细描她的容貌,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运用工笔描绘的技法,既求“形”似,又求“神”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如果我能巧妙地运用曹雪芹的写作手法,有他这样的诗词造诣,我想我也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一本厚厚的书。
可惜的是,如此完美的一本书是没有结局的,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花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虽然诸多版本的后八十回层出不穷,但多多少少与曹雪芹的原意不符,或许他写了后八十回,或许没写,谁知道呢?没准是他故意要让我们欣赏这个“断臂维纳斯”。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认识来续写、想象这个后八十回。
不妨我也写写这大结局?让曹雪芹看看我写的结局是否堪称完美
品读《红楼梦》作文1200字篇四
几帘幽梦,似荡气回肠,似缠绵悱恻,如一曲离殇,缠缠绵绵,如诉如泣。一曲终了,曲尽人意,余音缠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却奈何这人间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黛玉与宝玉,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天不由人,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
瞬息繁华忽碾尘,聚散浮欢相闻罢,总翻离恨。人生繁华,却终有看破红尘。正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掩卷长叹,我不禁由此想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英雄豪杰,有哪一个,不是如此情怀
《红楼梦》写女娲补天时剩下一块未用,便弃。此石见独自己“无材”遂自怨自叹,后被一僧一道携到红尘中经历一番,而有了《石头记》一段故事。这块“不堪入选”的石头即是作者自况:曹雪芹在曹家复兴之时,力图进取,以“补苍天”。无奈,时至清代,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正当曹雪芹感到迷惘时,曹家再次被抄,一败涂地。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曹雪芹自此心灰意冷。所以,在落魄的曹雪芹心中色空思想虚无主义逐渐壮大,而入世思想却日益消退,直至彻底崩溃。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依旧在今日成为了千古绝唱,在几千年的文学著作里,经久不衰。
国外的伟大艺术家,梵高,亦是如此。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拥有一种孤独,疯狂,燃烧的感情,透析出浓冽的孤独感与生命力。可是谁又能理解当时的他心中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他生活失意,在巨大的孤独之中创作出的画却无人赏识。但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对20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离骚》作者屈原所生活的时代是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屈原是格格不入的,他生性豪放,欲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努力、勤恳的工作着,颇得怀王的宠爱,也升官加爵,开始平步青云,然而,得到君王的过分宠信却并非好事,屈原终于还是被放逐了,可是他仍心怀楚国,一心想担当起挽救国家于危难颓败的重任,可是,即使怀王驾崩,顷襄王继位,屈原仍不得志,甚至被免去所有官职。当国破家亡时,屈原选择了以死告慰祖国的在天之灵,他怀揣石头,投向汨罗江,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精神却被后人所传颂……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才华,便急功近利,急于施展才华,面对不如意和失败,就觉得人生无意义,消沉终日。还有很多人,为了图一时之利,为了飞黄腾达,不惜做梁上君子,不惜贪污腐败,不惜卖国求荣……这些,都体现了现代人急于功名利禄浮躁表现。古人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满腹经纶,却并不是都能够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对文学的热爱足以令人感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想去该是何等的清高,他们拥有千里马的能力,却没有伯乐的赏识,但仍有志于驰骋千里。他们虽生不逢时,却豪情依旧。我们应传承古人们流传下来的精神品质,应该学习他们对人生的一种淡然,学习他们的对精神追求大于名利,学习他们磐石一般坚韧执着的信念。
品读《红楼梦》作文900字篇五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黛玉倚在竹林中,凄冷的秋风扬起她的衣裙,弱柳扶风般的她一边流泪,一边捡起地上的落花,刺目的红色纱巾被秋风撕碎。在与生俱来的忧愁的脸上,书写着风花雪月的故事,似在叹: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语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
哭是她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伤心了哭,高兴了哭,悲哀了也哭。宝玉笑她“一天不哭过不去”,殊不知,她本就是“欠泪还泪”,本就是阆苑仙葩,儿女情长泪更长。
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姥姥家,虽有老夫人的疼爱,但终究是寄人篱下。她无奈“何处有香丘”,她感伤“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她反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空吟“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离去,既是一个悲剧,对她而言,也是一种解脱吧!试想若黛玉未去,那娇弱的她又怎能忍受家破人亡的摧残?倘若有返魂之香,可以救活黛玉,那《红楼梦》也不会是今天的《红楼梦》,红楼梦碎也不会被世人所知晓。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宝玉是个执桍子弟,却不与世俗沉浮,独醒独清,也许是偌大的贾府总须一个叛徒,于是不拘小节的贾宝玉便成了这叛逆之人。“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有人说黛玉死得太凄惨,一点也不浪漫。也许人生就像一场数学游戏,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但两个三角形的交汇却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宝黛都是浪漫之人,只是封建的社会,庸俗的人们一手造成了这个结局。曾经疑问为何黛玉要葬花,今儿个才通晓,黛玉又岂是寻常之人,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只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只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才能为世人所理解。
曾经为结局而痛心,质问红楼,为何要演绎一场明知结局却又无法停止的悲剧,它最终使人心交瘁,无言泣血,又怜人世间真情难觅。我仿佛站在红楼门口,一股凋零破败漫延开来。封建的权贵们被不合情理的礼节鞭打着向名,权、色、利追逐奋斗,而当这一切都破灭时,整个封建社会也将无可救药地死去。
于是乎,我们仿佛读懂了宝黛的生命。我们接受了黛玉的离去,接受了宝玉的出家,红楼梦碎,感伤何多?是啊,人去了楼空了巢也倾了,红楼终究躲不过吃人的社会,当我们回想时,又该怎样诠释这股莫名的伤感?只不过是一场梦,一阵风罢了。
品读《红楼梦》作文600字篇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与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开卷即一个“泪”字,从中不难品味出红楼一梦的辛酸、悲哀。而位居十二钗之首的你,哭着而来,涕泣而去。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回,你还会进贾府吗?自从你进贾府以来,就从未离过“哭”字,你的冰清玉洁,你的满腹才华除宝玉外又有几人能读懂?而在他人眼中的你是个小心眼儿,耍小性儿,吃宝钗的醋的“弱柳扶风”。而又有谁会懂你的孤独,你的忧?进贾府前,你虽不是锦衣玉食,但却也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有人疼,有人爱,不算荣华富贵,却也是逍遥自在,自乐其中,不至于今日整日以泪洗面,多愁多忧。你常是触景生情从悲中来。听到女孩子们演习戏文时所唱“如花美眷,逝水流年”,便联想起诸如“水流花谢两无情”之类,于是“眼中落泪”;看到落花,立刻会勾起伤春秋思,到葬花处哭上一场,便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葬花吟。你正是妙龄少女,“更兼你那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何以悲伤至此?这都是寄人篱下的缘故。虽然贾母是你的外祖母,贾府中锦衣玉食,但毕竟不如家中温暖亲切;何况贾府中人情虚伪冷漠,笑里藏刀,而你却又内心孤高,不屑于世俗伪善,不善于左右逢源。所以你在贾府便是彷徨无依,内心之苦无人倾诉,难免会在心中压抑,似乎也只有眼泪来排解。好在府中有一知心友人宝玉,使你有些安慰,但这终究是一场苦恋,你还是舍泪而去。苦绛珠终用其一生的泪报了神瑛之恩。黛玉!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回,你还会进贾府吗
品读《红楼梦》作文1200字篇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品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迹。每每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荒唐言、辛酸泪、作者痴和其中味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与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为了了解这些,我与《红楼梦》无法割裂!
于是,我手捧着《红楼梦》,人物与故事在我的眼前不停地行走着。
听宝玉在梦中游太虚幻景,看宝钗在滴翠亭潇洒地扑蝶,聆听黛玉在桃花树后浅吟低唱,谈笑湘云酒醉在芍药荫旁,欣赏探春挥笔写下的《咏白海棠》……
恍惚醒来,《红楼梦》里的一切一切,都尽收眼底,在脑海久久回荡。这些,又还如昨天的梦,冥冥魂牵,浩浩星汉,看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花红水流去,其主旨要义,竟隐忍如此之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连人名也隐含深意,处处充满象征,如“应莲”(应怜)、“冯渊”(逢冤),还有数不清的美食,岂是一部被炒作的沸沸扬扬的韩剧《大长今》之所能比拟?!
可是,古往今来,有谁能读出它的荒?哭出它的泪?说出它的痴?解出它的味
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被癜道与疯僧携下凡间来,赤瑕宫的神瑛与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也由此不约而同,双双来到人间,连那容貌出众的芙蓉花神也随之一道奔赴华夏神州……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他们一起相聚,经历了一场红尘是非,演绎了一曲悲欢离合,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雪芹老先生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他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我爱看《红楼梦》,它的故事,它的神奇,字字珠玑如玉石,不容他人随意更改。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不是么,补天遗石已成为神瑛嘴里的“命根子”,荣宁二府一大家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这“命根子”转悠,或许他们似乎都明白,若这通灵宝玉碎了,他们的家族也只能树倒猢狲散罢了。神瑛倒是出落得完美齐聚,呼名“贾宝玉”,既为宝,又是玉,他可真的得宠,令人人妒忌不已。人与玉相生,玉与人难弃,神瑛需要这通灵宝玉吗?如若需要,他又何必多次砸它?!倘若不需要,又何必砸了它后再戴它?!我以为,这玉分明是一道枷锁,是万恶的封建社会责任轨道压在神瑛身上的一座大山!神瑛化为人中俊杰贾宝玉,他梦寐冲破牢笼,却又不得不返回现实,真真的欲罢不能,欲言还休啊!
神瑛,其实是忠诚的侍者,他曾经日夜用心浇灌着一枝绛珠仙草,他们难舍难弃,心神合一。如今,绛珠仙草化身为临花照水的奇绝女子——黛玉,款款来到宝玉身边,她下定决心,发誓要用一生的泪水去偿还神瑛善良与坚贞。这以后哦,桃花零落,她便落魄地泣;雨打妃竹,她也失魂地哭……这一滴一滴的眼泪,何时也还不清啊!也许我知道,这一切皆是定数,仙魂随风就飘散。黛玉还下心存的珠泪后,也就完成了她一生的任务,该结束了,该回去了,回到她的三生石畔便作罢。黛玉哦,一黛一玉,真是如此黯淡,真是如此揪心!
读《红楼梦》几遍,如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便积淀出了以外的收获。那黛玉在《红楼梦》里的出现,竟是那么的纯洁,纤尘不染,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世人都爱她,我亦仰慕她,爱她在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爱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爱她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如此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若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叹息之余,难免不提及宝钗。谁也不知宝钗原先是什么?我至今也不曾知晓,也不想知道。宝钗的金锁,宝玉的暖玉,竟然活生生地成为了封建意识下的“兰桂齐芳”、金玉良缘。这是悲呢?还是喜呢?!或许宝钗对这一切全然不知,仍然扑蝶,依旧作诗;或许她早知后来将要发生的一切,婚姻大事,舍我其谁,自然一是不愿放弃,二则不敢违背?但因而,宝钗被套上了情感的绞刑架,活着一副感情空壳,生着一副行尸走肉,整日里作茧自缚,得过且过矣。最后的最后,宝钗没有获得没有,乃一无所获,也只能“金簪雪里埋”了……
读罢红楼,心里依然还是酸酸的。当内心宁静下来,又想了很多很多。红楼有梦,梦在何时?红楼无梦,梦在何处?无论梦与否,曹雪芹老先生那描绘的梦里啊,让万万千千的后人徜徉其间,无数次地进入中国迄今最神秘的梦境里,无数次地感受着那里写满的无尽荒凉,体味吟尽的珠泪流淌,触摸道完的痴情忧伤,寻觅品尝出的滋味悠长……
品读《红楼梦》作文900字篇八
细雨溅落,琐窗湿透,微风轻拂,朱门惹尘。倾身,轻抚衰零的落红,一缕轻伤涌上心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那婉转的声音在耳畔依稀响起,是那个多愁的女子么?打开红楼,我算认识她了----林黛玉
依旧是清秀的眉眼,“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病弱西子胜三分。”仍然是曼妙的身姿,“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机敏聪慧,又身世坎坷,像梦一般活在我的心中。人们常说:“千人读黛玉便是千个黛玉。”的确,她在文坛中一向广受争议,而她敏感细腻的内心,至情至性的性格,敏捷的才思及不拘于封建礼教的勇气,我伊始欣赏她了。
她如一汪深沉的潭水,我只扫视了她一厘的深度,怎能窥见其中的氤氲。我尝试着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却发现只是徒然。即便注视着她的眸子,我却读不尽她眼里的忧伤。我只能让神思随着她的足迹游遍大观园。仰望她倚过的桃树,轻触她抚过的古琴,望着鸿归,闻着蛩鸣,揣测着她的心境。渐渐地,我靠近她了。
正值欢悦的年龄,母亡父去,寄人篱下,难遣愁绪,一个个看似偶然的经历造就了这个奇女子。“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家庭的离散使她不得不处处留意,时时小心。有人说他可怜而不可爱,可我认为这只是她对自我的珍重和专注罢了。她也留恋春光,埋香冢空洒清泪;她也感叹世事,潇湘馆徒留长嗟。她并不只是一个只知道风花雪月,唯我独尊的任性女孩,更是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少女,只是她的表达与众不同,她的坚守不被人悦纳罢了。正逢青春年华,谁又不憧憬美好的未来?她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把内心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却不幸遭到封建势力的无情压榨,被那个时代所埋所弃。痛哉!终以血泪泣诉,欲想摆脱那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惜哉!除了一缕香魂,随风而散,令人扼腕之余,她别无选择。我想,我真读懂了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那块石头约定的,恰是女子不离不弃的前世和今生。宝黛的故事,华美却又无奈,如一树树沉香花,用寂寞的姿势,纷纷扬扬,华丽流转,留给人们无尽的叹息与思索。《红楼梦》是部血泪史,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旷世巨著,思古之文坛,不存匹敌,看今之网界,无与可及。
我亦愿在褪去燥热的秋夜,于独僻寂静的小径,隔着细密的雨帘,仰望心中那如梦的红楼,用上我的青春岁月来细细品味……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读《红楼梦》作文800字高中八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翻阅本栏目。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14479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