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高中7篇

阅读目录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篇一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①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②,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三代③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④繁,书介⑤弥盛:绕朝赠士会以策⑥,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⑦,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又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⑧,固知行人挈⑨辞,多被翰墨矣。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⑩;汉来笔札,辞气纷纭11。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朔之《谒公孙》12,杨恽13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槃桓14,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逮后汉书记,则崔瑗15尤善。魏之元瑜,号称翩翩16;文举属章,半简必录;休琏17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昂18也。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19;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20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注释】

  ①主言:主管记言。

  ②陈:作“染”。染:犹写,是六朝文人的惯用语。简牍:竹简木简,古代用于记录的工具。

  ③三代:指尧、舜、禹三代。

  ④聘: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称聘。

  ⑤书介:信使,书使。

  ⑥绕朝赠士会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晋国用计使晋在秦国的大臣士会回国,士会动身离开秦国时,秦国大夫绕朝送给他一个竹简,并对他说:“你不要认为秦国没有人才,只不过我的意见不被采用罢了”。表明他明知士会一去不回。

  ⑦巫臣之遗子反:《左传·成公七年》记载,楚国叛将巫臣逃在晋国,送信给楚大臣子反,子反谴责他们的罪行,声明要使他们疲于奔命死去。

  ⑧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礼记·檀弓下》:滕成公死后,鲁国子叔敬叔去吊丧并送上国书。子叔敬叔,鲁昭公臣。滕,国名。

  ⑨行人:外交使节。挈:携带。

  ⑩辏(còu):作“凑”。辐凑:车轮的辐凑合成车毂,文中指聚集。

  11纷纭:繁多的样子。

  12《谒公孙》:指东方朔《谒公孙弘书》,已亡佚。

  13杨恽:司马迁的外孙。为人坦率,好揭人隐私,被人陷害,免为庶人。回乡后仍买田地、修公馆。其友孙会宗劝他不要这样,他作《报孙会宗书》回信大发牢骚。

  14槃(pán)桓:流连,指郁结。

  15崔瑗:《后汉书·崔瑗传》说崔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

  16翩翩:曹丕的《与吴质书》称他“书记翩翩”,指风度美好。

  17休琏:应璩的字,三国时魏作家。擅长书信。

  18激昂:《与嵇茂其书》的内容情绪激昂慷慨。

  19“陈遵占辞”二句:陈遵,西汉游侠。《汉书·游侠·陈遵传》说他到河南作太守上任时,叫会写信的官吏十八人代笔写信给亲友数百封,全部由其口授,亲疏分寸都掌握得好。占,即口占、口授。

  20条畅:通畅,条贯。

  【译文】

  大舜说:“书写是用来记录的啊!”所以人们用它来记录时事。因为圣人贤人的言辞在竹简、帛绸上记下来通通都叫书,所以“书”作为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言语的。扬雄说:“语言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书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文字;声音文字表现出来,君子和小人就看出来了,”所以说,“书”就是发布的意思。发布一个人的言语,记录在简牍上,那是借取《夬》卦卦象的形式,重在明白决断罢了。尧、舜、禹三代政务不繁忙,书记的使用颇为稀疏。春秋时代,聘会访问繁多,传达书信的使官越来越盛行。秦国的绕朝把策书送给晋国的士会,郑国的子家把书信送给晋国的赵宣子,逃跑的巫臣从晋国送书信谴责楚国的子反,郑国的子产写谏书给晋国的范宣子。详细看看这四封书信,它们的文辞就好像是面对面地说话一样。还有鲁国子叙敬叔奉吊书前去吊唁滕国成公的去世,从这里我们知道,那时使者所带去的言辞,大多被记录了。到战国时代各国递呈的书信,诡诈华丽的文辞汇集在一起。汉代以来的笔札书信,文辞缤纷,语气复杂。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谒公孙弘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他们心志和意气郁结,各自具有独特的文采,组织成书信,在书信里把内心的情感或抑或扬的表达出来了。到了东汉,书记的写作则以崔瑗尤其善长。三国时魏的阮瑀,写作书信素有风度美好的称誉。孔融写作的篇章,受到曹丕的推崇,就是半篇曹丕也要将其录记下来。应璩爱好写作书信,在文词笔墨上很是留心用意。这些人算是第二类的作家吧。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确实是志气高洁而文辞宏伟了,赵至为赠送离别而写的《与嵇茂齐书》,乃是年轻人慷慨激迫情感的表现。至于游侠陈遵,他口授代笔的上百封书信,每封都各有各的用意,祢衡为黄祖代笔写信,对于亲近疏远的人写得都很得当。这又是写书信的一技之长啊!详细地总结书信的体制,根本在于说尽自己想说的话,用来消散心头的郁积,寄托各自的感情。所以写作书信时应当条达舒畅来显示气势,无拘束地说出自己的情怀,书信往来写得文辞明显、从容自然,也是心声的交流啊!

  【原文】

  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①,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张敞奏书于胶后,其义美矣。迄至后汉,稍有名品②,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③。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崔寔奏记于公府,则崇让之德音④矣;黄香⑤奏笺于江夏,亦肃恭之遗式矣。公幹⑥笺记,丽而规益,子桓⑦弗论,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为诗矣。刘廙谢恩,喻切以至;陆机自理⑧,情周而巧:笺之为善者也。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注释】

  ①秦汉立仪:《章表篇》说“秦初定制夕”、“汉定礼仪”。仪,法度、法规。

  ②名品:名位等级。

  ③郡将:一郡的长官称郡守,兼管武事的称郡将。笺:小幅的纸,即便笺、纸条。

  ④德音:有德者之音,指作品。

  ⑤黄香:东汉作家,封建时代著名孝子,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曾为该地写了《奏笺江夏文》,文不存。他曾经向江夏太守刘护上奏笺,表示恭敬。

  ⑥公幹:徐桢的字,东汉末作家。他的笺记有《谏曹植书》和《答魏文帝书》。

  ⑦子桓:曹丕的字。他的《典论·论文》中没有称赞徐桢的币、记。

  ⑧陆机自理:《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受赵王伦谋反的牵连,被捕入狱。靠成都王颖、吴王晏“救理”得释。陆机得释后写了《谢吴王表》《与吴王表》《谢成都王笺》,对自己被疑受诬都有所申辩。自理,即自我申理、申辩。

  【译文】

  至于尊贵地位的差别与顺序,就要用礼节来表示敬肃。在战国以前,君王给臣子写信,臣子给君王写信,都称做“书”。秦代和汉代确立各种体制,臣子对君主开始称奏、表。在诸侯王公国内部,也称为奏书,张敞给王太后的奏书,文辞和意义都很美。到了东汉,“书”和“记”这两种文体的名称才逐渐有所区别,上书三公府称“奏记”,而上书郡将称“奏笺”。记是把言语记下来,是为了向上进献自己的意志。笺,就是表明的意思,表明自己的情意。东汉崔寔的《奏记公府梁冀》,那是表达谦让的美好声音;黄香的《奏笺江夏文》,也是留下来的恭敬的模范。三国魏国徐桢的笺记,文辞雅丽而又有益于规劝,但因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没有提到,所以为当世和后世遗忘;倘使抛开虚名不予计较而只看实质,那他的笺记比他做的诗还要美。刘虞向曹操谢恩的奏笺,比喻极为贴切;陆机向吴王申述辩白的奏笺,情理周到而文辞工巧。这些都是好的奏笺作品。考究笺和记的体裁,既是向上观察吸取了“表”的一些特点,也向下睨视吸取了“书”的一些特点,使其恭敬谨慎但并不像“表”那样表现了诚惶诚恐的畏惧心情,虽简易随便但并不像“书”那样任凭气性有些傲慢的样子:用清新的风格来显示它的才华,用华藻的文辞来显示它的影响,大概是“笺”、“记”的基本特点。

  【原文】

  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①杂名,古今多品。是以总领黎庶②,则有谱籍簿录;医历星筮,则有方术占式;申宪③述兵,则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则有符契券疏;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万民达志,则有状列辞谚: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④也。

  【注释】

  ①札: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这里指零星记载的一些文字。

  ②黎庶:百姓。黎、庶都是众的意思。

  ③申宪:明法。

  ④先务:首要事务。

  【译文】

  “书”、“记”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记事的体裁,笔记、札记,名称繁杂,从古到今有各种名目。所以关于总领黎民百姓登记的,就有“谱”、“籍”、“簿”、“录”;记载医术、历法、星象、卜筮的,就有“方”、“术”、“占”、“式”;申明法令讲述兵法的,就有“律”、“令”、“法”、“制”;朝廷和商业作信用证明的,就有“符”、“契”、“券”、“疏”;各种官吏之间询问事情的,就有“关”、“刺”、“解”、“牒”;万众百姓表达情志的,就有“状”、“列”、“辞”、“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述心中的想法,在笔札上写下言辞,虽然是各种文辞中的下品,但却是治理政事的要务。

  【原文】

  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①,事资周普;郑氏谱诗②,盖取乎此。

  籍者,借也。岁借民力,条③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④也。草木区别,文书类聚;张汤、李广,为吏所簿⑤,别情伪⑥也。

  录者,领也。古史世本⑦,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

  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⑧称方。

  术者,路也。算历极⑨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淮南万毕⑩,皆其类也。

  占者,觇也。星辰飞伏11,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式12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13,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

  【注释】

  ①注序:指编写。世统:世代相承的发展系统。

  ②郑氏谱诗:郑氏,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他所著《诗谱》,把《诗经》分国以后,再同诸侯国世次结合编成。

  ③条:条列记录。

  ④簿:记事的文书、册子。圃:菜园子。

  ⑤“张汤、李广”二句:张汤,西汉著名司法官。李广,西汉名将。他们二人都受到传讯,由官吏按照文书来传问两人,要分别事实的真假。

  ⑥情伪:真假、真伪。

  ⑦《世本》:古代史书。记录从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名号,加以总括记录。

  ⑧术:这里指有关数学的著作。

  ⑨极:穷尽。

  ⑩淮南万毕:淮南王讲方术的书称《淮南万毕经》。

  11飞伏:指往来、升降、盈虚的变化。

  12式:同“拭”,古代占时日的器具。这里指占时日的记载。

  13阴阳:本义为日光的背向,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物质势力消长变化。盈虚:指盛衰。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消息:消长,古代思想家认为“五行”相克相生,互相制约。

  【译文】

  “谱”,就是普遍的意思。排列时代相承的系统,事情依靠周全周遍;是取法仿效《周普》来的,东汉郑玄按照《诗》的次序和诸侯的世系编成《诗谱》,就是取法仿效的这一点。

  “籍”,就是借的意思。一年借用百姓的多少人力、物力,逐条写在书版简册上;春秋时代设立了司籍官员专门主管户籍,就是指的这件事。

  “簿”,就是园圃的意思。园圃里不同的蔬菜花木要区分种植,像文书的分类编辑;西汉的张汤和李广,被官吏拿着罪状文簿一一责问审讯,是为了辨别事理的真伪。

  “录”,就是总括的意思。古代的史书《世本》,是用简策编连起来的,总括帝王的世系名次,所以叫做录。

  “方”,就是角隅的意思。用医药攻治疾病,各个药方有它主治的病,专门精于一个角落方面,所以医药治病的方法叫做药方。

  “术”,就是路的意思。推算历法,穷极数字,看到运算的方法才能明白。古代的算经《九章算术》,积累了精妙的算法,所以把它叫做术。《淮南万毕经》,就是这一类书籍。

  “占”,就是观察的意思。星辰的流动和隐伏,阴阳的变化,要伺机观察才能见到。登上观察台观察,把云雾等气象灾异的变化记下来,占测判断吉凶,所以叫做“占”。

  “式”,就是法则的意思。阴阳五行的盛衰消长,此消彼长,虽然变化无常,但是稽查考核它们还是有一定法则的。

  【原文】

  律者,中也。黄钟①调起,五音以正,法律驭②民,八刑克平,以律为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③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法④者,象也。兵谋无方⑤,而奇正⑥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⑦。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⑧,汉世金竹⑨,末代从省,易以书翰矣。

  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⑩;今羌胡征数,负贩记缗11,其遗风欤!

  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12。古有铁券13,以坚信誓;王褒髯奴,则券之楷也。

  疏14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注释】

  ①黄钟: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音乐的十二种调。犹如现代音乐的有ɑ调、b调等。

  ②驭:控制、驾驭。

  ③申:表明。

  ④法:指兵法著作。

  ⑤方:定。

  ⑥奇正:古代兵法常用的术语。

  ⑦符:符合,指有关凭信的文件。孚:信。

  ⑧三代:指尧、舜、禹三代。玉瑞:以玉为信符。瑞,瑞玉,古代以玉为信符,所以瑞引申为信符。

  ⑨金竹:铜虎竹使符。金,铜虎符;竹,竹使符,用长五寸的竹箭五枚做成,上刻篆字。二者都是汉代征发兵所用的信符,分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给地方郡守,符相合,才发兵。

  ⑩执:拿着。契:刻文字,用文字记事。

  11负贩:背负货物从事贩卖。缗:古代用绳子穿一千钱为缗。

  12判书:字写在中间,分为两半,双方各执一份。

  13铁券:丹书铁券。用丹(红色)写在铁件上的券契。

  14疏:《诗经》有“孔疏”。疏,分条叙述,含有分布、分疏的意思。

  【译文】

  “律”,就是中正的意思。乐律从黄钟的声调开始,宫、商、角、徵、羽五音才得以订正。法律来管理庶民百姓,处理好不孝、不睦等八种罪过的刑法才能公平执行。之所以用“律”来作为名称,就是取其中正的意思。

  “令”,就是命令的意思。天子发出命令,申明禁止,如同天帝下达的命令一样威严。管仲下令执行如流水,因他的命令顺民心,所以很容易地使百姓服从。

  “法”,就是效法的意思。兵法没有一定的,而它的或奇或正有各种物象可以效法,所以兵书叫做兵法。

  “制”,就是制造的意思。各种国家的典法制度,从上面施行到下面,像匠人制作器物有一定制裁的规矩一样。

  “符”,就是诚信的意思。召集聘请,防止伪造,这样的事要靠内心的诚信。在唐尧、虞舜、夏禹三代的时候是用玉作信符,汉朝改用“铜虎竹使符”,后代从简,改用书信了。

  “契”,就是结约的意思。上古时代单纯朴质,用结绳来作契约,现今的羌人、胡人验证数字,商贩记钱,就是上古遗留下来的风俗吧!

  “券”,就是约束的意思。明白做出约束,用以防备作伪。“券”字的字形是由“半”和“分”两字组成的,所以周代叫做“判书”。古代有把盟誓刻在金属上的“铁券”,用以表示誓言的坚定可信。西汉王褒的《责髯奴文》,就是诙谐的券书。

  “疏”,就是分布的意思。分类布置事物,撮述题记写相近的意思,所以短小的约券和短小的书契就称做疏。

  【原文】

  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①;庶务在政,通塞应详。韩非云:“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②。”盖谓此也。

  刺者,达也。诗人③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解④者,释也。解释结滞⑤,征⑥事以对也。

  牒者,叶也。短简编牒,如叶在枝;温舒⑦截蒲,即其事也。议政未定,故短牒咨谋。牒之尤密,谓之为签;签者,纤⑧密者也。

  状者,貌也⑨。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⑩,状之大者也。

  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11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

  谚12者,直语也。丧言13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14路浅言,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5。”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可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16;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注释】

  ①审:慎。

  ②“韩非云”三句:见于《韩非子·问田》。关于州部,经由地方官上来。关,经由。刘勰解释为在州县地方官衙处理“关”这类公文,意即做州县地方官。

  ③诗人:指《诗经》作者。

  ④解:晋杜预有《春秋经传集解》,用来解释文义。

  ⑤结滞:积滞、疙瘩。

  ⑥征:验证。

  ⑦温舒:西汉作家路温舒。《汉书·路温舒传》载他少时家贫好学,曾经在牧羊时取泽中蒲叶作书写字。

  ⑧纤:细。

  ⑨状者,貌也:状,本为形貌,转为叙述事件情状的公文。汉赵充国有《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

  ⑩行状:文体名称,对死者一生事迹的记载。

  11辞:泛指一般言辞,特指辩说、诉讼之辞。

  12谚:民间谚语,直截了当而短小。

  13丧言:居丧时说的话。

  14廛(chán):集下。

  15“牝(pìn)鸡无晨”:周武王的话,见于《尚书·牧誓》。牝,雌性鸟兽。

  16“陈琳谏辞”二句:《后汉书·何进传》载:陈琳反对何进召董卓引兵进京来威胁太后,引用“掩目捕雀”的谚语来谏说:小事尚不可以用欺骗的办法,何况国家大事。比喻不可自欺。

  【译文】

  “关”,就是关闭的意思。出入都要由门经过,门的关闭应当审慎;在政事上众多的公务由行政长官处理,顺利或阻止应该详细考虑。韩非说:“公孙直回是圣明的宰相,而他却曾经由地方官出身。”大概就是说这些。

  “刺”,就是通达的意思。诗人的讽谏之刺,《周礼》说秋官掌管“三刺”的方法,事理经过叙述以相通达,就像针刺解开线疙瘩一样。

  “解”,就是解释的意思。解释疑难,用核对来考验事实。

  “牒”,就是叶的意思。用短的竹简编成牒,像树叶长在树枝上一样。路温舒采取蒲叶截剪成牒用来写书,就是这种事。议谈政事还没有定论,所以用短小的牒文来商量。牒文中更小的一种叫做“签”。“签”,就是细密的意思。

  “状”,就是状貌的意思。体现一个人本来的面貌,采取他一生的言行事实而加以追叙;先代贤人死后要定谥号,并且还讲他生平经历的“行状”,这就是最大的状文。

  “列”,就是陈列,把事情陈述出来,明白的可以看见。

  “辞”,就是口头语,通过它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善于说话,诸侯都依赖他;“辞”的作用这样大,真是不可以没有的。

  “谚”,就是质直的话。父母丧亡,孝子说话不讲文采,所以吊慰的文辞也称为“谚”。它们是街头巷尾流行的浅俗言语,朴实无华。邹穆公说的“粮从口袋里漏到储粮器里”,就是这类谚语。《尚书·牧誓》里说:古人有句话,“母鸡不管在早晨啼叫”,《诗经·大雅》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忧愁过分使人老”。这些都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谚语,为《诗经》《尚书》所引用了的。至于陈琳劝阻何进的话“遮住眼睛捉鸟雀”,潘岳的哀辞有“掌上明珠、伉俪夫妇”,都是引用通俗的谚语来作文。文辞浅显通俗,没有超过谚语的了,可是圣人贤者所著的《诗经》《尚书》等各种经典和文章,采来作为谈话,何况胜过这些,怎么可以忽略呢

  【原文】

  观此众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①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②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言既身文,信亦邦瑞③,翰林之士,思理④实焉。

  【注释】

  ①有司:官府。

  ②九方堙:古代善相马者。据《淮南子·道应训》载:秦穆公派九方堙求千里马,回来说找到了,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他说:“雄的黄马”,派人去牵来看,是雌的黑马。原来九方堙看马的神情,不注意马的毛色和雌雄。

  ③邦瑞:邦国之瑞。瑞,瑞玉。

  ④理:治。

  【译文】

  看看这上面所述的众多条款,都属于“书”、“记”所包括的范围:有的内容上是相通的,可是用意却各有差异;有的形式上完全用朴素的语言,有的夹杂着绮丽的文辞,随着内容确立体制,重在精练扼要;达意时少一个字就缺漏了,行文造句多了一个字文辞就有妨碍。这些都是主管官府必须切实讲究的事务,而是为浮华辞藻的文章作者所忽视的。然而才华出众的第一流的大手笔,却多数疏于书信,好比相马能手九方堙能识别千里马而忽略了马的毛色和雌雄这类小事一样。言语既然能显示个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国珍贵的宝玉,文坛中的人应该想到记录事实。

  【原文】

  赞曰: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①,亦运木讷。万古声荐②,千里应拔。庶务纷纶③,因书乃察④。

  【注释】

  ①金相:金玉般的质地,指有华藻。相,质。

  ②声荐:声名扬举。荐,举。

  ③庶:众。纷纶:纷纭。

  ④察:明。

  【译文】

  总结:

  文章辞藻的众多枝条流派,

  要寄托“书”、“记”笔札写下。

  既是驰骋金玉般的华藻,

  又运用语言的木讷朴质。

  万古以来的声名得到它的宣扬,

  千里外的呼应能得到它的推动。

  众多政务真是繁杂纷纭,

  有了“书”、“记”才得以明察。

  【评析】

  《书记》的“书”和“记”都是文体的名称。本篇主要讲论“书”、“记”,附论其他各种应用文。“书”指书信,“记”指笺记。笺记也是书信的一种,按照汉代的规定,对文职的公府上书称为“奏笺”,对武职的郡将上书称为“奏记”。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指私家的文书。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书”的含义、起源、发展、两汉魏晋以前书信的写作运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写作的基本要求。二、讲“记”、“笺”的含义、产生、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与写作基本要求。三、讲其他各种应用文。主要是逐条解说各种名称的含义,偶尔举出几个作品加以说明。最后强调这些作品文辞于己于国的重要意义,希望文人不要忽视它。

  我国古代“书”、“记”这类应用文中优秀作品很多,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本篇附论的其他各种文体,多只是一些应用文,有的并不成为一种文体,文学价值不大,但对于民间谚语的肯定,却值得重视。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篇二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①,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观王绾之奏勋德,辞质而义近;李斯之奏骊山②,事略而意径诬:政无膏润,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③,儒雅继踵,殊采可观。若夫贾谊之务农,晁错之兵事④,匡衡之定郊,王吉之劝礼,温舒之缓狱⑤,谷永之谏仙,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后汉群贤,嘉言罔伏,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⑥,骨鲠得焉。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⑦,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若高堂天文,黄观教学,王朗节省⑧,甄毅考课,亦尽节而知治矣。晋氏多难,灾屯流移。刘颂殷勤于时务⑨,温峤恳恻于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注释】

  ①典仪:典章仪则。

  ②李斯:秦丞相。奏骊山:指李斯向秦王报告骊山陵建设情况的奏疏《治骊山陵上书》。骊山,在陕西,秦代皇陵所在地。

  ③疏:条列言事。

  ④晁错:西汉政治家、政论家。兵事:指晁错的《上书言兵事》,即《言兵事疏》。汉文帝时期,匈奴常常侵犯边疆,晁错于是就军事问题向文帝献策讲解军事。

  ⑤温舒:路温舒,西汉文学家。缓狱:指路温舒写给汉宣帝希望其尊崇德政,减轻酷刑的《尚德缓刑书》。

  ⑥陈蕃:东汉人。桓帝时封赏不合制度,内宠胡作非为,陈蕃上书对此提出了批评。懑:怨恨。尺一:古代书写文章的竹简或木板条长一尺一寸,指诏书。

  ⑦蔡邕铨列于朝仪:指蔡邕的《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列举朝廷制度有不合礼仪的。铨,评论、衡量。列,列举。朝仪,指朝廷仪法纲纪。

  ⑧王朗:三国时期魏文学家。节省:指王朗的《节省奏文》,劝魏明帝节约。

  ⑨刘颂:西晋人。时务:时事政务,指国家大事。刘颂关心时务,在做淮南相时,上书谈政事。

  【译文】

  从前唐尧虞舜时代的臣子,用口头言辞敷陈政事进奏意见;秦汉两朝的辅佐大臣,给天子的书称为“奏”。陈述治理国家的大事,进献礼仪制度,上告紧急事变,弹劾官员的罪过错误,这些通通都叫做“奏”。“奏”,就是进的意思,臣子在下面敷陈进奏,把下情进奏给在上的天子。秦统一天下后才开始确定称奏书,但是当时法家当政,他们缺少文采。看看丞相王绾等人的上书称秦始皇功德,文辞质朴而意义浅近;李斯的《治骊山陵上书》,叙事简略,内容是虚假的。秦代的统治残暴,不施恩泽于百姓的情况也从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自从汉代以来,向皇帝进奏事情又叫上疏。文辞典雅的奏疏,前后相接,文采突出,颇为可观。如贾谊的向汉文帝上疏陈述务农的重要的《论积贮疏》,晁错的向汉文帝上疏议论对匈奴用兵的《言兵事疏》,匡衡的向汉成帝上疏建议定郊祀之礼的《奏徙南北郊》,王吉的向汉宣帝上疏劝告实行先王的礼制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路温舒的向汉宣帝上疏建议崇尚德政缓狱减刑的《尚德缓刑书》,谷永的向汉成帝上疏劝谏不要喜好神仙方术一类迷信的《说成帝拒绝祭祀方术》。这些奏疏,说理既肯切周到,文辞也通畅明白,可以说是懂得奏章的体制了。东汉贤臣众多,好的议论没有隐藏起来。杨秉向汉桓帝的上疏发表了对灾异现象的看法,陈蕃的上疏表现了对天子赏罚不合制度的愤懑和怨恨,奏疏敢于直谏,很有骨气。张衡向汉安帝上疏指摘了《史记》《汉书》中与经典不相符的地方,蔡邕向汉灵帝上疏论列了朝廷制度典章制度的不合;他们都学识渊博,见识正确。魏代的名臣,有文采和理论的,轮替出现。如高堂隆上疏借天象变异来劝谏魏明帝修建宫室不要过于豪华,黄观上疏奏禀有关教学的事宜,王朗上疏建议节省的问题,甄毅上疏说明选拔要实行考核制度。这些奏书说明他们在尽应尽的操守。西晋多灾多难,处于祸乱不断的时代。刘颂在免除淮南王相的职务后仍然殷勤地关心国家大事,上疏陈述自己的意见;温峤看到太子修建西池楼观劳民伤财,便深感不安而上疏劝谏。这些都是体察国事的忠心规劝啊!奏这种体裁,必须以明确可信和忠厚诚实为根本,辨别分析和通达事理为首位。意志坚强才能完成任务,见闻广博才能够把道理说得透彻,斟酌古代的经验教训来处理当今的事务,治理繁杂众多的情况而能够抓住要害,这些就是奏疏写作的基本要求。

  【原文】

  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昔周之太仆①,绳愆纠谬;秦之御史,职主文法②;汉置中丞,总司③按劾;故位在鸷击,砥砺④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也⑤。观孔光之奏董贤⑥,则实其奸回;路粹⑦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⑧,固殊⑨心焉。若夫傅咸劲直,而按辞⑩坚深;刘隗切正,而劾文阔略?輥?輯?訛:各其志也。后之弹事,迭相斟酌,惟新日用,而旧准弗差。

  【注释】

  ①太仆:周代的官名,职责是纠正王的过失。

  ②文法:法令,条文。

  ③司:主管。

  ④砥砺(dǐ lì):磨刀声,指磨炼。砥,细磨刀石;砺,粗磨刀石。

  ⑤“笔端振风”二句:西汉崔篆《御史箴》:“简上霜凝,笔端风起。”这二句比喻弹劾奏文严厉有力。振风,指压倒的声势。简,竹简、木板条,指纸。

  ⑥孔光:西汉哀帝、平帝的丞相,以名儒称相,不敢弹劾董贤,王莽专政后,攻董贤,让孔光弹劾董贤。董贤:西汉哀帝的幸臣。

  ⑦路粹:东汉末作家。曹操因孔融反对他,要杀孔融,便让路粹作奏章编织罪名诬陷他,把他杀死。

  ⑧名儒:指孔光,他是孔子的十四世孙。险士:指路粹。

  ⑨殊:异,不同。

  ⑩按辞:指按劾的奏文。

  11阔略:疏略。

  【译文】

  至于检查弹劾他人罪过的奏书,是用来严明法纪、清除弊政的。从前周代的太仆官,就是专门负责纠正过失和错误的;秦代的御史大夫,主持执掌弹劾的法令和条文,汉代设置了中丞这一官职,以总管检查弹劾。他们的职责是像鹰鸷一样勇猛地打击坏人坏事,所以写作弹劾的奏书要磨砺得笔下生风,纸上结霜那样肃杀。看看孔光的奏本弹劾董贤,就用事实来证实他的奸邪;路粹的奏本弹劾孔融,就是用捏造罪名来诬陷他有罪恶。著名的学者与阴险的人本来用心就不同。至于傅成为人果敢正直,而他奏劾的言辞坚实深刻;刘隗为人恳切公正,而他弹劾的文奏却很疏梳概略。这反映了他们各有自己的用意。后来的弹劾奏书,轮替的互相斟酌取舍,在日常运用上有所革新,但是并不违背旧有的准则。

  【原文】

  然函人欲全,矢人欲伤,术在纠恶,势必深峭①。诗刺谗人,投畀豺虎;礼疾无礼,方之鹦猩②;墨翟非儒,目以豕彘;孟轲讥墨,比诸禽兽③:诗礼儒墨,既其如兹,奏劾严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④,次骨为戾⑤,复似善骂,多失折衷⑥。若能辟礼门以悬规,标义路以植⑦矩,然后逾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⑧,何必躁⑨言丑句,诟病为切哉!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⑩,总法家之裁,秉儒家之文,不畏强御11,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12外,乃称绝席13之雄,直方之举耳。

  【注释】

  ①峭:峻峭,严厉。

  ②“礼疾”二句:《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乎?”

  ③“孟轲讥墨”二句:《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氏,杨朱学派,主张一切为自己。墨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

  ④吹毛取瑕:吹毛求疵。瑕,疵,小缺点。

  ⑤次骨:切入骨里。为戾:行为暴虐。

  ⑥折衷:折中,得当,不过头。

  ⑦植:竖立。

  ⑧捷径:近路,指和正道相违背。趾:足趾。

  ⑨躁:骚扰。

  ⑩风轨:法度、风范。

  11强御:强横。御,侮。

  12简:简册,指劾奏。

  13绝席:独占一席,御史大夫坐专席。

  【译文】

  然而和造铠甲的人总想把人保全,制造矢箭的人总想杀伤人一样,弹劾这种手段的目的在于纠正邪恶谬误,所以其势一定要深入严刻。《诗经》讽刺进谗言的人,说要把他们丢给豺狼虎豹;《礼记》对不讲礼的人很痛恨,把他们比喻成鹦鹉和猩猩;墨翟非难儒家,把他们看成羊和猪;孟轲讥讽墨家,把他们比作禽兽。《诗经》《礼记》、儒家、墨家既然都这样指责尖锐弹劾人的奏书,谁说能够避免这种攻击呢?所以近世的文人作文,都争相斥责,吹毛求疵,恨入切骨来作虐,好像只要善于谩骂就可以了,大多不能折其中而取其正,做到公平合理。如果能按礼仪为门作为标准,举正义为路来确定标准,然后对违背约法不走正路的人就折断他的手臂,对走入歧途的人就砍掉他的脚趾,何必写那些污秽的话,丑陋的辞,以辱骂别人的弊病为巧妙呢?因此,树立规范,运用标准,应该明确体制;一定要使理论有规范,文辞有法度。掌握法家不别亲疏贵贱善能裁断的长处,秉承儒家文辞的风格,不畏强霸的人,正气要流露于笔墨之中,不许纵容伪善从恶的人,使声势在文章之外震动,这样的弹劾奏书才称得上御史大夫专席的雄文和正义的壮举啊!

  【原文】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①”,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②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③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④,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⑤。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⑥,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⑦,言贵直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⑧,皂囊⑨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⑩,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注释】

  ①“启乃心,沃朕心”:为高宗的话,见于《尚书·说命上》。乃,你。沃,灌溉滋养。朕,我,秦始皇以后才为帝王专用的自称。

  ②笺(jiān):小幅的纸,便笺。

  ③敛:聚集,收拢。饬:整治。敛饬(chì):收敛谨饬,指启是短篇说的。

  ④辨要:辨析要点。轻清:简明。

  ⑤谠(dǎng)言:直言。

  ⑥“王道有偏”二句:《尚书·洪范》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党,朋,为私利结合者。荡荡,广阔无际的样子。

  ⑦孝成:汉成帝刘骜。班伯:西汉文人,班彪的伯父,班固的伯祖,汉成帝时作中常侍官。汉成帝问班伯,屏风上画纣王醉后拥抱妲己的意义,班伯说,戒yín乱(版 权所有 e an. co 易 文言 网)的原因在喝醉。成帝赞美他说了直言。

  ⑧阴阳:指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变化的情况。

  ⑨皂囊:黑色的皮囊。

  ⑩謇(jiǎn):正直,直言。谔:说话正直的样子。

  【译文】

  “启”,就是开的意思。殷高宗说:“敞开你的心扉,灌溉我的心田。”就是取的这个意义。汉景帝名叫刘启,为了避讳,所以两汉的奏都没有称启的。到三国时魏国的书信,开始称“启闻”。在奏事末尾,有的称“谨启”。自从晋代以来,启这种文体非常盛行,作用兼有表和奏。陈述政见,讲明事实,即是奏这种文体的分支;辞让封爵,感谢恩典,也是表这种文体的别支。文字必须收敛谨饬合乎规矩,使其音节短促,辩论扼要,文辞轻快,既讲究文采但又不侈丽,这些也就是写作“启”的大概要求。还有“表”、“奏”这类文体讲究准确切实,所以称为“谠言”。“谠”,就是纠正偏差。王道的“表”、“奏”有了偏向,那便违背了《尚书》里“只有不偏不倚,王道才广阔久远”的教言。说话没有偏向,所以才叫做谠言。汉成帝称赞班伯的话是“谠言”,就是因为班伯的话正直无偏。自从汉代设置了会奏音乐的八能士,探索阴阳节气变化然后秘密上奏,他们用黑色的囊袋把奏文密封起来,所以这类奏书又称“封事”。西汉的晁错被奉派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上奏了“便利适宜”。后代“便宜”一类的奏书,都加了密封,为的是谨慎的保守机密。王臣不是考虑自身的安危,一定要说正直的话,要人活着政事就办好,所以不用说空话。

  【原文】

  赞曰:皂饬司直,肃清风禁①。笔锐干将,墨含淳酖②。虽有次骨,无或肤浸③。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注释】

  ①风禁:风化政教之所禁。风:风化。

  ②淳酖(dān):浓厚的毒酒。酖:同“鸩”。用鸩鸟头上的羽毛泡的毒酒。指奸恶之人诬告人的奏书。

  ③肤浸:切肤之痛和浸润的谗言。

  【译文】

  总结:

  弹劾的奏书执拿在司直手里,

  肃清风化那歪风邪气。

  笔锋比宝剑干将还要锐利,

  墨汁比浓厚的毒酒还要猛烈。

  虽有那深刻至骨的耿直之言,

  但不用谗言伤人。

  进献政见陈述合宜的意见,

  都必须靠奏和启才能胜任。

  【评析】

  《奏启》的“奏”和“启”都是文体的名称,都是上行公文,本篇主要论“奏”,次论“启”。

  “奏”是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章,“启”和“表”、“奏”三种文体的作用相近,晋以后才逐渐开始盛行起来。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奏”的起源和含义、意义及秦汉魏晋各代的作品及其写作基本要求。二、专讲“按劾之奏”的三方面的内容及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三、讲“启”的含义及其写作的基本要求。

  “奏”和“启”都是臣下对帝王的政治性文件,和文学的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了解刘勰的思想还是很有意义的。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篇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理性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进程愈快,文学精神的生活方式就愈快消失。忧世的哲人,重新在文学与美学的人生态度中,寻找新的道德的人生境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篇四

  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

  《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着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情感这是一个人内在修养方面的反映,刘勰在此很明显地强调作家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一命题。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充实而又有文采,情感真挚而又文辞巧妙,这是写作的基本态度和方向。

  圣人的文章是符合道的,符合道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写出文章来,要知道写的好与不好,就需要一个参照物,那自然要以要把圣人们的文章拿来比较一下。符合圣人的意思就是符合了道,文章自然就是好文章。圣人伟大在他把世界中的道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你只要照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写大字要描红,你只要依着那个样子把红的笔画填满就是一个漂亮的毛笔字,虽然没有原来的字的神韵,但总是可以入目的。写文章也是,照着圣人告诉你的道去描写生活中的事情,文章本身的立意就很高妙了,好像高中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考试作文主题要健康,就是要我们原道啊,虽然那个道不是圣人说的道的全部。

  文章的创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定式和定法,刘勰举了《春秋》、《丧服》、《邠诗》、《儒行》、《周易》为例来阐述“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同样他又一次强调,圣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为这种种不同的风格正是因为圣人能体悟到了“道”才可以自如地运用,对文章的繁、略、隐、显,能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处理。所以此时便涉及到了《征圣》的基本思想“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圣文之雅丽,衔华而佩实”这是圣人的文章。我们要想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就必须学习圣人的道。是否是以圣人的道来作为自己文章中心思想,是检验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原道》中说天地万物之所以美,那是因为它们符合天地间的道,要是你的文章不符合道的本意的话,不说你的文章是不是阐发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单就文采这一道槛你就跨不过去。“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怎么才能写出还文章,这里已经开始向《宗经》过度了。文章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都是环环相扣的。佛祖当年菩提树下得证大道,立下四万八千法门,为众生开方便之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圣人也有大道,圣人的道就在经书里面。“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经书就是一道方便之门,我们推开它,就算是登堂入室了,是不是再往里走,全在自己。

  二、关于《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外物、思维、文辞关系的论述

  《文心雕龙》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对于想寻求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的人来说,行而上的道并不是我们关心的,因此更多的将目光放在创作论上,因为直到这里刘勰才算真正地手把手教你怎么写文章,怎么将文章写漂亮,写流畅。因此在刚刚进入写作门槛的我们看来,创作论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我们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这是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必将高于生活的原因。“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志气与辞令在刘勰看来是决定着想象的关键因素。思想感情是想象的动力,而想象则沿着思想感情的方向进行,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气定神闲,思想要坚实深刻,感情要真实充沛,这样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不然就会出现“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的毛病。另一方面辞令,也就是语言,强调这才是思维的工具,意象是通过语言具体化的,才能准确地传达美。所以每一个立志于写作的人都要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这是表情达意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运用想象,刘勰认为在写作的时候“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但是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想,更不能胡乱凭空地想象。刘勰认为想像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想像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则是全篇的纲领,如果想像脱离了现实便失去了依持。文学创作有赖于平时的积累,成竹在胸“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所以才能“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这都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大自然和万事万物经过了细致地观察之后才逐渐做到的。从容不迫地直抒胸臆,笔下文思泉涌,一挥而就,都是刻苦锻炼出来的结果。

  人的文学禀赋和文学风格是天生的,但这并不影响不同的人在文学上取得同样辉煌的成就。刘勰举了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王充、张衡、左思等人为例来说明不同禀赋和风格的人都可以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这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如果“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那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学识作为艺术思想的基础的话,那不管你是思维迟钝还是思维活跃,在文学创作上都是走不长远的。而且还会出现“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的现象。这又要求作者能够在纷乱的思绪当中把握住最灵性的闪光点。做到“博而能一”,这样的才学和心态才算可以开始写作了。

  总的来说《神思》是一篇艺术想像论。强调心也就是思维与想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艺术思维是对生活和世界的反映,只有有了广博的学时才能更好地刺激想像,但是要有明确的重点才能将驳杂的思绪引入到你的主题上去,对于想像的描述自然离不开美妙的语言,辞令是行文写作的基础。至于更进一步的写作技巧则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的清楚的东西了。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000字篇五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

  赞曰∶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篇六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注释】

  ①悄:静寂无声。动:变化。容:容颜。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

  ②睫:眼毛。眉睫之前:即眼前。

  ③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精神和外物一起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

  ④志气:情志、气质。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

  ⑤辞令:语言或文辞。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

  ⑥遁:隐避,逃遁。

  ⑦虚:虚怀。静:安静。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

  ⑧澡雪:洗涤。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

  ⑨宝:指知识。

  ⑩研阅:研究观察。照:察看,理解。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

  11元:杨校作“玄”。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译文】

  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

  【原文】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①,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③,暨乎篇成,半折心始④。何则?意翻空⑤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⑥。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⑦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⑧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注释】

  ①规矩:作动词用,按一定规矩加工,指对事物的揣摩。虚位:指存在于作家头脑中虚而不实之物。

  ②溢:满出。这二句指构思中想到“登山”与“观海”的情景。

  ③辞前:作品未写成之前。辞,指作品。此二句指想象比文辞丰富得多。

  ④半折:打了一半折扣。心始:心中开始想象的。此句是说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表达原来的想法。

  ⑤翻空:即不受限制之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驰骋。

  ⑥征实:求实,即把作者的想象具体的写出。难巧:难于工巧。

  ⑦疏:疏漏,结合不好,指言不能准确表达意。

  ⑧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今制六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译文】

  想象刚刚开始运转活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路、物象都纷纷呈现在眼前,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型的文思中雕刻形象。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想象的才能,好像飞鸟同风云一起并驾齐驱而无法计量。刚刚拿起笔的时候,比起在行文之前要气势充足倍增;可是等到写成篇章后,开始想的东西已经打了一半折扣。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凭空而起,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却比较实在,所以很难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想象。所以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

  【原文】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①,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②,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③,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④,左思练都以一纪⑤。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⑥,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⑦,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⑧,祢衡当食而草奏⑨。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注释】

  ①异分:不同。

  ②相如含笔而腐毫: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相传他文思不敏捷。含笔,笔浸在墨汁中。毫,毛,指毛笔。腐毫,即毛笔都腐烂了。

  ③桓谭疾感于苦思:桓谭,东汉政治家、哲学家。他在《新论·祛蔽篇》中说自己年少时羡慕扬雄文章写得好,因苦思太甚而发病。

  ④张衡研京以十年: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学习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共花了十年时间。

  ⑤左思练都以一纪:左思,西晋著名文人。《文选》卷四《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说,左思《三都赋》的构思写作花了十余年时间。一纪,十二年。

  ⑥淮南:淮南王刘安。崇朝:终朝,指一个早晨。崇,终。

  ⑦子建:曹植的字。援:握。牍:简牍,指纸。这句说,曹植拿着木片写文章好像把背诵过的文章抄写下来一样。

  ⑧案:应作“鞍”。据案:伏在马鞍上。制书:写文章。

  ⑨祢衡当食而草奏:当食,指吃饭时。草奏,写出文章。《后汉书·祢衡传》中说,荆州牧刘表一次在和诸文人共同草拟奏书,这时祢衡外出而归见奏书写得不好,很快另写好一篇。又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来鹦鹉,黄射请他赋鹦鹉,他席前很快写好《鹦鹉赋》。

  【译文】

  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著作由于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三都赋》。上述名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据着马鞍也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

  【原文】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①之人,情饶歧路,鉴②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③。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④,辞溺者伤乱⑤。然则博见为馈⑥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⑦,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注释】

  ①覃(tán)思:深思。指文思迟缓的人写作时因构思深想而用很长的时间。

  ②鉴:察看、鉴别。

  ③资:依靠。博练:广泛学习训练。博,博学;练,才干。

  ④郁:郁积,思路郁积不开展。贫:贫乏,没东西可写。

  ⑤溺:陷。辞溺:指陷在辞藻中。乱:杂乱。

  ⑥博见:广博的吸取知识。馈:进食,引申为补救。

  ⑦贯一:贯通统一,指围绕着一个中心或重点。拯:救。

  【译文】

  至于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总览着创作的方法要点,感觉敏速是在事前有过深思熟虑,所以能够当机立断。文思迟缓的人,思绪纷乱时徘徊不定,想要鉴明事理,所以要经过研究考虑才能作出决定:文思敏捷,所以文章能在仓促中写成功;疑虑多,所以文章要很久才能写成。快和慢、难和易似乎各有不同,但都靠学习广博和技巧熟练。如果学识浅薄而只是慢慢写,才学粗疏却只要写得快,像这样写出好的文章,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创作时酝酿文思,必然有两个困难:文思抑郁阻塞的人苦于想象的贫乏,文辞泛滥的人苦于文理紊乱,那么,可见广博见闻就成为补救想象贫乏的粮食,贯通统一就成为拯救文理紊乱的药方,能够做到既广闻博见又中心一贯,对创作构思的能力也大有帮助啊!

  【原文】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①,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②,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③,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④,文外曲⑤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⑥,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⑦,其微矣乎!

  【注释】

  ①体变:指体裁。体,体性,风格。迁贸:迁移,变化。贸,移。应该写成短篇的,硬要拉成长篇。此句与上句都指创作中由于未遵循创作的原则所出现的问题。

  ②庸事:平凡的事。庸,平庸。萌:萌芽。这句是说平庸的事例有时也在新奇的内容中出现。

  ③杼轴:旧式织机上的两个管经纬线的装置。献功:指麻经过杼轴的加工。这里以织造加工来比喻运用想象进行文学的创作构思。

  ④表:外。纤:细微。

  ⑤曲:隐曲、曲折。指文辞以外还没有写到的情致。

  ⑥变:文体的风格变化。通:通晓、通达。数:方法,规律。

  ⑦轮扁不能语斤:轮扁,古代传说中制车轮的能工巧匠。斤,斧。此句指轮扁不能说出自己熟练的技术。与上句同来指文章的妙处也是微妙而不能说清的。

  【译文】

  如果作品的情思是非诡奇混杂,体制不当而变化多端,拙劣的文辞或许包含精巧的义理,平庸的事物中或许透露出新颖的意思。我们看看布之出于麻吧,原料的麻虽然质地并不比布贵重,但经过织布机的加工,布便会焕发出光彩而成为珍贵之物。至于文思以外的细微奥妙的旨意,文辞之外的隐幽委曲的情趣,这些都是语言所不能言明,笔墨不能表达的。达到最精通的境界才能阐明它的奥妙,掌握它的微妙变化之后才能精通它的规律,这好比厨师伊挚不能说出鼎中调味的微妙,巧匠轮扁不能说出运用斧头的规律一样,真是微妙啊!

  【原文】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①。刻镂声律,萌芽比兴②。结虑司契,垂帷制胜③。

  【注释】

  ①心:感情。理:作品内容。应:反应。

  ②比兴:《诗经》的赋、比、兴写作手法。

  ③垂帷:垂下帷帐。这句是说,运筹于帐幕中就能克敌制胜,借军事术语来比喻只要能巧妙运用神思,创作定能成功。

  【译文】

  总结:

  神奇的想象靠物象来贯通,

  思想感情变化所育孕的。

  外物以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

  作家的心用情理作为反应。

  雕刻描绘各种事物形象,

  萌芽于那《诗经》的比和兴。

  运用思虑来构成文章,

  垂下帷幕发愤构思才能取胜。

  【评析】

  从《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而《神思》为创作论的总纲。

  《神思》中的“神思”,即想象,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代所说的形象思维相似。本篇讲如何运用神思来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即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构思问题。

  全篇分三部分:一、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构思,就需要作家积极地去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运用好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情致修养。二、通过列举过去的作家,阐述了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强调在构思中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三、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以及艺术构思复杂不易说清楚。

  《神思》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艺术构思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勰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艺术构思活动,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论的体系,发表很多创见:初步总结了“神思”的形象性特点;认为“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有“杼轴献功,焕然乃珍”的作用;运用“神思”进行文学创作的特点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等。

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800字篇七

  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就算“乐府”。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平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近,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文心雕龙有感作文1200字高中7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翻阅本栏目。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132915.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