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知检而勤勉作文1200字高考精选3篇

2021高考语文-知检而勤勉作文1200字篇一

  2015年高三省质检语文试题分析

  评卷题组长

  第1题

  【考查内容】要求默写的句子,从时间顺序看,考查的以唐宋诗文为主,从体裁看,诗和文为主。其中四句初中所学,两句高中所学。本题要求考生扎实背诵全文,反复巩固记忆。本次考查,难度较小,答题情况较好。

  【能力层级】A

  【存在问题】

  1.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例1,潼关的“潼”写成“山”字旁,“朝晖”的“晖”写成“辉”的情况较多;也有个别把 “惠风”的“惠”写成“慧”,“天街”的“街”写成“阶”。

  2.读书不细致,有混答的现象。

  如“无以成江海”写成“无以成江河” 或“无以至千里”;“自缘身在最高层”写成自缘身在此山中”;“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成“山海万里”

  【教学建议】 本次默写考查,相对集中在初中所学诗文,学生普遍得分较高,同时高中所学两句,语义相对简单,学生容易记忆,写错的极少。相比而言,第5句,有少数学生不会写。因此在教学中,除要强调规范写好易错字外,要强化“上半句”的默写。对于优秀学生的笔误,往往是考试紧张引起的,应给予疏导。

  第2—5题

  【考查内容】文言实词、文言理解、概括、分析和文言翻译。本次选取的文段,学生要全面读懂难度较大,但基本能读懂,由于设置的考点较常态,考查的内容基本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较容易理解的,并且考点中没有有意设置“陷阱”,因此得分率不低。但由于翻译中的“更”和“见”有一定难度,所以满分的极少,普遍在“10至13分”间。

  【能力层级】B、C、D

  【存在问题】第2题,“因”解释“因袭、沿袭”和“顺着”在词典上属于同一词条,解释“因袭、沿袭”更加准确(与“革”反义);第3题考查的要点都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对④的理解有些偏误,误选B的较多:第4题,考查要点是“对原文的概括”,只要把选项中的“内容概括”与原文比对,就不难发现问题,而学生往往在“分析”上纠缠,因此产生误选。

  第5题,本次文段阅读虽有一定难度,但就考查的要点看,相对容易。翻译的句子基本能读懂,涉及考查的文言省略句式——省略宾语和省略介宾短语的介词,都是较容易的。因此普遍考得较好,但(1)句的“更”学生普遍答不出来,(2)句的“见”学生误答的也较多;相对而言(2)句的翻译,表现出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比如写成“他的才能展现在乡间,不能对国家施展”。

  【教学建议】从几次的考试看,学生文言得分的高低,往往不取决于阅读文段,而取决于考查点,比如内容概况与分析题,考查“分析”点上的错误,学生判断时得分率会高于考查“内容概要”点上的错误的。由此可见,学生答题时对概要的内容与片区的比对,做得不足。在翻译方面,在语境中整体把握语义,是学生的难点,如果考查的句子,语义相对独立,则答题情况就好多了。同时核心词的解读(古今异义、活用、多义词、谓语动词),历来是学生的短板,要在下一段的复习中强化,养成圈划得分点再做答的习惯。

  第6题

  第(1)小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要求理解两个“叠叠”的含意。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存在问题】

  1.不解题意,答非所问

  例1:叠叠二字的重复使用,加深了作者的情感,写出了作者对即将别离的不舍,叠叠的秋风与山的萧瑟更体现了作者的不舍。(0分)

  分析:考生不懂得题目这样设问该如何回答,把含义与作用混起来。含意要从字面义及语境义两方面理解。第一个“叠叠”修饰风,有“阵阵”之意,秋风阵阵,体现天气很凉。第二个“叠叠”,有“重重”之意,重峦叠嶂,体现路途遥远。两个“叠叠”表现了出行的艰辛。

  2.答题不完整。

  例1:“叠叠”是“一阵又一阵”的意思,诗中表现秋风一阵又一阵,来表现秋风的猛烈。(1分)

  分析:题目要求概括两个“叠叠”的含意,考生只概括了一个“叠叠”的含意。

  3.只顾及表层之意,未写出深层之意。

  例1:第一个指风大,第二个指山多。(2分)

  分析:本题“叠叠”有表层与深层之意。表层指的是秋风阵阵,群山重重;深层指的是出行艰辛。考生只写出表层之意。由于绝大多数考生未能写出深层之意,故未扣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能在分析概括古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情感。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存在问题】

  1.凭空想象,牵强附会。

  例1:第一首诗的柳,是秋天的柳,经过半年的成长,已然长成大树,而诗人此时的心情则是感慨时间飞快。第二首诗的柳是春天刚要离别,是无意看到的柳,冬去春来,此时的柳刚发芽,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而诗人却要和好友分别,感到悲伤。(0分)

  分析:没有抓住诗中“相别处”去理解,凭空想象“秋天的柳,经过半年的成长,已然长成大树”,而将顾诗的情感理解为感慨时间飞快。第二首诗的分析中“是无意看到的柳,冬去春来,此时的柳刚发芽”也是无端的想象。

  例2:顾诗中的柳,描绘了早春柳刚发芽,一切正带着春机的样子,表达作者对友人寄予厚望,同时内心愁苦的思绪。王诗中柳色新,生机勃勃,富有朝气,表达作者对友人远行寄予厚望,愿友人满怀雄心而去,对友人功成名就的期待。(2分)

  分析:“内心愁苦”1分,“柳色新,生机勃勃,富有朝气”1分,得2分。“表达作者对友人远行寄予厚望,愿友人满怀雄心而去,对友人功成名就的期待”是牵强附会的分析。

  2.没有掌握答题要领。

  例1:第一首诗中的柳,写的是在秋分时节,作者忆起年前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心头充满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寂寞。第二首诗中的柳则是写于初春时分,作者同友人离别时,作者对其临别时的美好祝福以及依依惜别之情。(2分)

  分析:题目问的是景与情的关系,回答的模式应是“借什么样的景,表现出什么心情”。其中“什么样的景”包括景物及景物的特点,题目已点明景物是“柳”,还必须概括柳的特点。考生只分析了情感而未分析景物的特点。

  3.对诗中情境理解有误。

  例1:第二首诗中的柳是“留”的意思,代表了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与真挚的友谊,而第一首中的“柳”已是“不堪攀”的状态,借而来表现作者被贬谪边荒的凄凉和无奈的感情,并且前句“早春相别处”体现时间流逝,但作者依旧在偏远之地,不能返回的凄凉之感。(1分)

  4.表达笼统

  例1:第一篇作者通过杨柳写出离别和归来时的不同心境。第二篇的杨柳写出了作者与好友离别时的环境,反映出作者对朋友将要离别时的不舍。(0分)

  分析:考生的分析非常笼统,对杨柳的特点、不同心境、离别时的环境都未具体写出。

  【教学建议】

  1.诗歌鉴赏要反复练习,防止回生。诗歌鉴赏较难,但理解与答题还是有一定技巧的,而技巧需要反复练习方能掌握及巩固,如久不练则会回生。许多考生失分并非不懂,而是没有答好。

  2.强调几个答题原则。

  (1)注意审题。如第(1)小题中“两个”“含义”是审题重点,第(2)小题中“心情不同”是审题重点。

  (2)理解诗歌忌随意想象,应根据相关信息来还原诗中的情境,借以理解诗歌的情感。相关信息包括诗中的关键词,注解,作者等。

  (3)答题要具体。如回答借景抒情时,要对景物的特点具体分析。

  第7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只要熟悉相关五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错误不难发现,正确的选项也就能选出了。

  【能力层级】A级。

  【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本次质检,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在两项,而平时训练考查时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所以许多考生没认真审题,想当然地认为也是选错误的选项,于是,选“C、E” 或“A、C”,造成完全失分的情况。

  2.对易混点缺乏辨析意识。

  A选项“孔明借口刘表尚在”“刘备以刘琦尚幼”等情节,原著是“此时刘表已死,刘琦也已成年”,错误很明显。E选项欧也妮并未收到夏尔的来信,而是偷看夏尔写给朋友的信。

  3.对不符人物性格特征的设错项缺乏敏感。

  C选项“觉新极力反抗”明显不符其性格特征,觉新奉行不抵抗主义,此时应是默默忍受。

  【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看清要选出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

  2.在掌握五部文学名著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判断出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是否合理。

  3. 要求学生应熟悉 三国演义 和 红楼梦 的回目,并做到情节脉络梳理明确,避免前后情节杂糅。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原著熟悉这两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避免因为不熟悉题目所给的情境而失分。

  4.引导学生辨析易混点,如 三国演义 中几次“火攻”“水淹”的情节、赵云的 “单骑救主”与“截江夺阿斗”, 红楼梦 “宝黛初会”中的“摔玉”与“张道士提亲”中的“摔玉”,觉民和觉慧在请愿事件中的不同表现等等。

  第8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从 论语 孟子 中各选取一段,让考生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孟子谈论修身的角度。

  【能力层级】C级。

  【存在问题】

  1.第1小题要求答“两个选段关于修身的观点的共同之处”,很明显两个选段都是谈修身的目的意义,而许多考生有的答非所问,有的泛泛而谈。

  例1:为人者,修身是基础。(答非所问,0分)

  例2:注重自身修养,感化他人。(泛泛而谈,0分)

  例3:都认为修身很重要,强调修身的作用。(泛泛而谈,0分)

  2.第2小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指出“孟子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修身的”,但许多考生没有分析选文“得志”“不得志”的情况,而是随意乱答。

  例1:从个人的能力角度谈论。(0分)

  例2:从“古人”的角度谈论。(0分)

  例3:从造福社会的角度谈修身。(0分)

  例4:从处世为人,治国安邦的角度谈修身。(0分)

  例5:从人在不同环境中来谈修身。(0分)

  3.理解概括能力有限,不能从“得志”“不得志”的叙述中提炼出“人生际遇”这一点。

  例1: 从个人的角度去谈论修身。(得1分)

  例2: 从“得志”“不得志”的角度谈论修身。(得1分)

  4.因词语理解错误或望文生义而导致曲解文意。

  例1:有能力的人就要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没能力的人就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事情。(把“得志”错误的理解为“有能力的人”,把“不得志”理解为“没能力的人”,得0分)

  例2:古时候的人,拥有志向,就好好对待百姓;没有志向就培养自己的品德,使世人尊敬他。若一个人贫穷那么就保持自己的行为,不理会外面的因素,若一个人富贵,那么就要对百姓和善。(把“得志”理解为“拥有志向”,错!得0分)

  例3:穷的人对自己好,富贵的人要行善于他人、帮助他人。(把“穷”错解为“穷人”,把“达”错解为“富贵的人”,得0分)

  【教学建议】

  1. 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

  理解文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熟悉、读懂体现孔孟重要思想的经典语段,特别是近几年大考中未涉及的重要语段,如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 中精选的语段,含有成语的语段。

  2.正确理解文本中的字词,避免望文生义。

  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中的字词,过好文言翻译关。教师可对两部文化经典中的文言知识作适当点拨、归纳,让学生在读懂文化经典的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3. 答题重在概括和分析。

  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重在概括和分析。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我省近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注意参考答案的构成,发现、改进自己答题的不足,做到规范答题。如不少学生在答概括题时常常是只是翻译,没有概括。

  第9题

  详见各小题得分表(11日发)。

  第10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有效信息区间,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整合。

  【能力层级】C

  评分说明:根据省质检提供的参考答案,结合实际情况,对参考答案作如下调整和说明。“指明知识追求的方向或者目的”1分;“统领知识的运用,决定知识运用的方向”2分。(意思对也可)

  【存在问题】

  1.审题意识不足,有效信息整合不全。

  例1,①文化决定着知识的使用;②知识的使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③知识为人类插上科技的翅膀,而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

  分析:考生忽视题干中“文化对知识的获取作用”的要求,只是从“文化对知识的运用作用”这一单一角度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从而导致有效信息整合不完整。得2分。

  2.缺乏概括意识,照抄原文无效或次要信息。

  例2,文化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丛林中跋涉时,不会迷失方向;知识的运用需要文化的统领和导航。

  例3,知识的运用需要文化来导航,文化需要为知识插上思想翅膀,人类才能平稳地飞翔。

  分析:“无效或次要信息”指的是文中归纳、概括性不强的语句。上述两个例句中的“知识的丛林中跋涉”“文化需要为知识插上思想翅膀,人类才能平稳地飞翔”都是形象化的表述,从概括的能力层级要求来说,则是犯了照抄无效或次要信息的错误。根据评分参考,各得2分。

  第11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有效信息区间,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整合。

  【能力层级】C

  评分说明:根据省质检提供的参考答案,结合实际情况,对参考答案作如下调整和说明。“促进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等协调发展”1分;“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1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1分。(意思对也可)

  【存在问题】

  1.答题信息区域不明,不分主次,表达繁杂。

  例1,①推动文化观念转变,推动文明发展;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人类正确的求知方向,用思想武装头脑;④促进人类自我完善和发展,把胜人和自胜统一起来;⑤推动知识发展。

  分析:根据题干中“知识与文化的圆融”的指向,本题的主要信息区域集中在最后两段,即5、6自然段。但该考生提取的有关信息则涵盖2—6段,答题信息区域不明,不分主次,要点繁杂。得2分。

  2.对题意理解不明,信息筛选偏离或者错误。

  例2,①知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程的动力,它需要文化的统领决定使用的方向;②文化知识的合理运用,促使人类平稳发展;③文化与知识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分析:题意要求的是“知识与文化的圆融”和“对人类的作用”;但该考生表述为“知识的作用和不足”和“文化知识的合理运用”。这样,对题意理解不明,自然导致信息筛选错误。得1分。

  例3,①知识与文化的圆融,推动人类思想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②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是人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促进人类发展。

  分析:考生答案中的第二点,已经是偏离题意,答非所问了。得1分。

  3.缺乏概括意识,语言表达过于形象。

  例4,①知识与文化的圆融,为人类在知识的丛林中跋涉中指明方向。②知识与文化的圆融,让人们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思乡的翅膀,平稳地飞翔。③知识与文化的圆融,有利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发现真理。

  分析:考生三点答案都无限接近参考答案;从概括的能力层级要求来说语言表达上过于形象化。得0分,或酌情给1分。

  【教学建议】

  切分语段层次,锁定题干指向区域。

  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利用关联词、副词、代词、序数词等表示层次逻辑关系的词语,切分语段层次,目的在于能够清晰把握文章阐述的对象、概念、特征、作用、属性等等,清晰地理清文章阐述的逻辑脉络,从而为答题锁定主要区域服务。

  2.关注文本中概括归纳性句子,学会正确提取信息。

  本次两道题都考查“整合和概括”能力,因此就论述类而言,考生要学会利用和提取文本中概括归纳性句子、关键词,避免分析和概括时语言过于形象化、抒情性,或者表意的泛化。

  比如:原文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个关键句 ,不少考生就表述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推动人类发展”,句意宽泛了。

  这样的失误,建议在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提高答案的准确度。

  3.加强审题、读题能力的训练,提高信息整合的相关度。

  本次两道题都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因此相对精准确定筛选区域很重要;而要锁定答题区域,题干的指向性,即题意的要求,就是关键。

  考生两道题答案组织繁杂、啰嗦,信息杂糅,不分主次,是本次阅卷暴露的最主要问题。我们认为除了与文本信息要点过于集中、结论过于单一有关,与两道试题之间的指向性区分度不分明有关(交集在“文化对人类的意义”)之外,主要原因是考生读题能力不强,答题区间不明确。为此,在接下来的复习和训练中,审题能力仍应该重视。

  4.答案组织要规范。论述类的答题规范很重要,尤其要注意(1)答案组织要有顺序;(2)角度要分明,不要重复;(3)语言表述要符合文体特点,准确、简洁、平实。

  示例:①在获取知识时,文化指明求知的方向,让我们反思求知的目的;②在运用知识时,文化统领和设计配置知识的运用。

  解析:题意理解到位,分点作答角度分明,信息区间判断准确,要点概括简洁明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12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设题形式为选择题,五个选项中要求选出两个错误项。第一到第四项,依照段落的顺序,考察对作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通俗点说,就是考察考生是否读懂文本;第五选项,是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我’对‘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不舍和依恋,同时对故园草木葱茏,又显出欣慰之情,照应标题,表达主旨,所以,选项中的“深层次反思”和“提出委婉的批评”应是对文本主旨的误读。

  【能力层级】C

  第13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通过祭祀大柏树的行为,来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B

  存在问题:

  1.对文本核心信息的理解有偏差。村民祭祀大柏树,主要是表达敬畏和歉意,有考生把“敬畏”答成“敬意”或“感恩”或“尊重”,则不够准确,少了“畏”的成分,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例1:反映了村民对大柏树的尊敬以及不舍,所以进行祭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纸杀鸡,这棵柏树就像他们的长辈一样,表达了村民的不舍。(“尊敬”和“敬畏”、“不舍”和“歉意”在内涵上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用词不够准确,这样的答案要扣1分)

  2.误读文本,把祭奠大柏树的行为理解为“迷信”和“贪婪”,不给分。

  例1:体现了村民的迷信,通过祭祀大柏树来祈祷施工顺利,计划能照常进行;为了村民的利益而砍伐上千年的大柏树,体现了村民的贪婪。

  3.答题不够规范,缺少分点阐述的意识,条理不够清晰,只能得3分。

  例1:反映了村民其实敬重这棵活了上千年的大柏树,但又不得不为了村子的发展,而将它做成木料还钱,其实村民心怀内疚,祭祀大柏树乞求心安。

  第14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要求考生深层次剖析散文核心句子的含义,根据命题指向及探析角度,挖掘有效信息,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的含义。

  【能力层级】F

  存在问题:

  1.审题能力不强,答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只能得2分。

  例1:作者的家乡,村民为提高生活质量而破坏草木,现在,时光流逝,变得人烟稀少,树木再一次长成青葱;写出作者对老家的怀念,表达作者对老家人们伤害大自然的委婉批评。(除了“作者对老家的怀念”一句,其它都是在走江湖,在介绍内容,与答题无关)

  2.思路狭隘,只是在某一点上纠缠答案,没有多角度展开。

  例1:说明作者的老家如今已是草木葱茏一派景象,与开头照应,说明乡村应该属于草木,但其实是抒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对儿时在乡村发生的种种景物的怀念,回忆就像回望老家的草木一样生长而起。(答题文字只是在回忆的层面滑翔,没有展开,阅读时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不强,只得2分)

  特别提示:

  第14题要点3做调整,答成“照应标题,表达‘我’对‘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的复杂心情(既有不舍,又有欣慰)”也可给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2题

  【考查内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判别选项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与否。找准各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加以对照比较,是做这类题的基本原则。答题时,要在准确把握科普文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B项,“频繁引发大海啸、全球性火灾和酸雨”的区域在第五段,而且是直径10公里的大陨石造成的,和第四段的信息无关,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C项的错误是强加因果,还要引导考生注意句号,“此外”、“再者”等语言标志。

  【能力层级】c

  第13题

  【考查内容】

  本题考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文中的“珠”即指“陨石”,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在题干中已有提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答案涉及的范围较宽,在正文的1-4段和相关链接部分,要求考生明确相应的答题区域,特别是第四段,表面是讲陨石坑,实际是在讲陨石的价值,对形成答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力层级】C

  存在问题

  1.只有具体阐述,没有提炼出内容要点,指出“陨石”的价值,也只得3分

  例1:陨石撞击可以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矿产;陨石的物质对于研究地球外的生命,带来丰富的宇宙信息和一些未知的矿物。

  2.条理不清,没有分点阐述,得3分

  例1:陨石撞击作用可能将地底深处的物质挤压到地表,或形成一系列矿物,可孕育油田,也可蓄水为水库,还可以作为研究基地,不仅给地球带来矿物质,还可能带来生命在地球上繁衍、进化和发展。

  3.没有明确答题区域,和“陨石坑”的作用混为一谈。

  例1:陨石落地可为人们带来矿产和石油,创造创造环形水系,修建水库,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石油、水库、文化的发展均为陨石坑的作用)

  第14题

  【考查内容】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求对“魔盒”的含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形成的原因。答题时,要找准区域,在8-10段中筛选信息,同时,要注意要找准关键词、关键句,“陨石坑带给人类的宝藏不仅限于矿产”,那么还有什么呢?自然就能引出自然景观和第9段的人文景观。“陨石坑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暗示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能力层级】F

  存在问题

  1.对“魔盒”的理解错误,没有抓住第11段中的关键词“宝藏”和“惊喜”,而是把它理解为负面的东西,得0分。

  例1:陨石坑撞击地球,引发自然灾害,甚至会改变地球的命运;魔盒是不能开启的,警告人们要小心运用陨石坑,不然会像魔盒一样激起人类的贪欲。

  2. 对“魔盒”的理解不当,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阐述,类似的答案只得2分。

  例1:陨石坑的形成有时会带走生命,破坏建筑,导致爆炸等;能形成很多资源,对人类有贡献。(误把“陨石”的危害当成了“陨石坑”的危害)

  2.分点列举陨石坑的作用,没有对“魔盒”的寓意进行具体的阐述,得4分。

  例1:(1)陨石坑拥有丰富的矿物和油田。(2)陨石坑成为绮丽的自然景观。(3)陨石坑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可用于发电。(4)陨石坑成为人类文明的港湾。(5)陨石坑拥有丰富的宇宙信息,是航天员的训练基地。

  特别提示:

  14题,对答案做了补充和调整,要点2,答成“具有科学意义,带来丰富的宇宙信息,成为航天员的训练基地”,也属于正确答案。

  【教学建议】

  1.依然强调要保证初读的质量。首先,读慢一些,论述类文本3分钟左右,实用类和文学类5分钟左右,在不看题目的前提下,把文本认真读一遍;其次,找准有效信息,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把关键句(文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表示作者情感取向的语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总括句)和关键词做一些记号,以便答题时能快速找到采分点。

  2.做几次找准关键词的训练。

  3.利用现有文本,进行拓展训练。

  4.是要有良好的答题规范。如,要分点作答,先写要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展开;观点和例子要一致;要注意在阅读时找准答题区域等;要尽量使用关键词作答。

  5.加强审题训练和指导,不要误读文本。

  第15题—17题

  【考查内容】成语的运用、病句的判断与修改、句子的衔接。15,16题有相似之处,都是发现词句错误并修改,整体难度不大,考点较集中。

  【能力层级】B、C、D

  【存在问题】使用不当的成语学生基本能发现,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找不到一个能代替的成语而没有修改,其实按题干要求修改时不一定再使用成语;病句的判断依然是比较薄弱,其实本次考查宾语残缺,应该是较容易的,但混在语段中,学生语感不好,考点意识不强,就不容易发现病句;衔接句表现出一部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还是较差,这个以行为顺序为语序的题,本来是较容易的,但学生答的情况还是不理想。

  【教学建议】成语、病句与衔接,这三个考点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常见题,设题难度不大,学生还答得不好,足见基础的掌握不理想,建议这类常规题,可以采用每日一练的方法强化训练。

  第18题

  【考查内容】仿句

  【能力层级】B、C、D

  【存在问题】学生被例句束缚的太紧。很多学生,答题时非要“在内”、“在外”,因此对对象特点的把持就不准确。不少同学抄用原句“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教学建议】源于题,而不拘泥于题,就必须对例句做剖析。要引导学生先分析例句的层次内容,发现层次间的关系,比如本题第一层次是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可人、可物,它们的特点是互补或相反,其次写成两者各自特点,最后再提出对这两个特点的取舍利用的价值意义。这样以后再关注表达上的句式特点。学生没有内容的分析,只是仿句式,自然就显得蹩脚。

  第19题

  【考查内容】时文短评 本次短评没有明确的评论点及观点倾向。学生评论表达比较泛。总体而言,一般能围绕一个观点看法展开。但表现的思想层次还是有差异的。

  【能力层级】D

  【存在问题】思想层次差异较大。比如大部分学生能表达父母之爱的伟大,引发年轻人的感恩,传播到网上,传递社会正能量等积极向上的思想;但也有部分学生,就香肠写香肠,表达30斤太多,吃多了不利健康,或写香肠做嫁妆太寒碜。其次 部分学生逻辑不强,语言不连贯,表达不清晰,言不达意。

  【教学建议】本题是分差不大的题。老师们除了指导一定的答题框架外,一定要让学生加强表达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分析社会问题,一定要关照问题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看问题要有社会观。

  第20题

  作文题材料: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

  一、题意简析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总起,交代一种事实;第二句话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并列——第一类人生活丰富,有变化,求新异;第二类人生活单一,守恒,无变化。

  对两类生活内容与方式不应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就第一类人来说,将365个日子过得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充实而精彩,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但是新异的如果只是生活的形式而不是生活的质量与心境的话,在生活之流中一味地求新求异,人也会因缺乏恒常的坚守而迷失。

  就第二类人来说,将365个日子过得像一天一样,没有变化,色调单一,可能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积极心态、缺乏热爱与投入的情怀所致;但是换一个角度,这种重复单调的生活,或许正可以看出一个人对梦想的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因为重复的只是生活的形式,而精彩的则是生活的质量与心境。

  写作时的几种策略选择:

  1.对两类人的生活方式或内容加以取舍

  (1)肯定第一类,否定第二类,抓住“丰富与单一”的矛盾立意:生活要丰富,不要单调/生活的每一天都很新鲜/珍惜眼前生活/活在当下/生活的精彩源自热爱……

  (2)否定第一类,肯定第二类,抓住“新异与恒常”的矛盾立意:不要一味求新异,应有所坚守/生活的重复中也有精彩/一生做好一件事……

  2.对生活内容与方式选择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

  每一天怎么过?可以追求新异,也可以坚持单一,还可以有其他选择。

  二、考场作文情况反馈

  (一)考场作文标题举例

  追寻生命的无限

  形式可如故,吾心必常新

  用执守点燃生命

  精彩垒成生命的高度

  让重复为人性浮华松绑

  改变,从心开始

  追求生命的精彩

  提高生命的密度

  (二)考场作文开头摘抄

  1.同样是365天,有的人穷极可能,活出了不一样的365天;有的人执守如一,活出了看似相同的365次。不同的活法是否真有高下之分

  2.周国平曾说:生命的意义不在其长度,而在其密度。有的人机械重复,枯燥而沉闷;有的人鲜活多彩,充实而深刻。

  3.365天,每天追求不同,自然可以体味生命百态。然而,每天过一样的生活,却能在不断重复中提升自我。

  4.于自然之景色中,人们常常折服于层峦叠嶂、参差变化之美,却忽视了水滴石穿、凝神坚持之景。一如人们往往只看见生活摇曳多变之美,却忘记了执守如一之可贵。

  (三)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1.审题问题

  (1)能抓住中心信息,如“过了365天”“只过1天”“重复”等,但无法从这些信息生发出内在的丰富内涵,为下文的立论提供清晰又饱满的思考准备。

  (2)部分考生引述材料后,不加分析过程,直接套入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如:“创新”“坚守”等,行文中更是完全不顾材料背景,通篇就以套入的论题为立足点写作。

  2.行文论证问题

  (1)论证语言口语化。如:这样乱七八糟的生活也叫做每天不同,真是笑死人了

  (2)论证过程同质化。如:多变的生活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多变的生活让人乐观积极;多变的生活让人始终精神饱满。

  (3)滥用道理论据。部分考生背诵了大量的名人名言,但没有真正理解其中思想内涵,行文论证中,强行套入,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如:“谷川俊太郎曾说:我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剩下的时日静静的等待死亡。生命重复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读完之后,给人一种云里雾里之感。面对这样一个素质本优良的孩子,却为迎合当下写作流弊而扭曲至此,呜呼哀哉,我心伤悲。

  (4)以讲故事的形式引用事例论据,从而造成论证无力,甚至问题不明。

  (5)论证分析过程空洞无物,以贴标签的形式将事例内容与观点强行相连,无法说服读者。

  三、教学建议

  1.高考冲刺阶段,教师要带领同学对各种不同材料内容的作文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各种形式作文制定最科学的审题方式,力求能完全正确地提出观点。

  2.引导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行文特点进行总结,要定下大致的行文论证格式。

  3.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论按照论题内涵进行归类,强化记忆。

  四、考场类文选

  ⑴重复昨日,挣脱旧我

  目今个性自由、人生体验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们开始追问:要怎样才能把每一天过得不一样

  康德曾说:“我的人生要穷尽一切可能。”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在对简单重复生活的恐惧中,选择了对现实的逃离。于是网络上“说走就走的旅行”备受追捧。然而真正付诸行动的人,也多未能找到自己追寻的答案。更有甚者,由此陷入游戏人生的怪圈中不可自拔。

  究其本源,他们的谬误在于未能准确把握住“不一样”的真正内涵。康德所言不假。然而推衍至今,职场的束缚与生活的安稳皆不许人躲避重复的日程,去追寻以日为单位迭代的人生体验。这就意味着人无可避免要重复昨日,而为了“不一样”,我们只能挣脱旧我。

  何谓“挣脱旧我”? 世说新语 中殷浩的淡然对答犹新:“我与我周旋良久,宁作我。”这便是不甘于单调生活的自我在重重外在羁锁下选择蜕变。每一日都于学识、于德行有所进益,便每一日都达成了一次成长,体验了新的人生。

  曼德拉在狱中的生活无疑比你我更为枯燥,千篇一律。但在铁窗之中,他未曾停止与自我的对话,每日每夜地追问与自省,终由一个激进的暴力主义者涅磐为一个谦和的伟大领袖。

  这便是重复昨日但又不同于昨日的最佳明证,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现世中我们唯一的选择,即挣脱旧我,以新的面目迎接每一天。

  然而知易行难。纵使深味了这个道理,许多人仍在与旧我苦苦缠斗,大抵是惰性与未知的恐惧作祟。

  挣脱旧我,往往等价于抓住新的机遇,在人生旅途中开辟未有过的一片天地。开源总是需要汗水甚至泪水的。于是人们将此视为畏途,留恋于已知世界的安逸。然而如弃医从文的鲁迅,弃航空工程而习哲学的维特根斯坦,他们正是克服了根植于己的惰性,才发现了新的沃土,有所成就。

  至于对未知的恐惧,更是大可不必。铭记艾略特的箴言:“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每一天对新的可能、新的自我的探求,必将让我们带着“又是不一样的一天”的满足开启新的一天。探究未知并无坏处,何况未知本身不也正是我们所苦寻的“不一样”吗

  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我们当认清生活的真正奥义,不拒绝重复昨日,而避免重复自己。

  ⑵理性对待重复与变化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然而,我们是选择固定不变的舞步,还是每天换一个花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挑的好,皆值得肯定。

  为什么有的人喜爱每天不同的生活?而又为什么有的人偏好日复一日的重复?追本溯源,无论是重复还是变化。皆由内心指引。富于变化的生活能充实内心,扩展阅历,使得人生加入跌宕的元素,而貌似单调的背后,重复的生活亦能够增厚精神的河床,使得人生多一份辛勤的沉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于何时何地选择何种合适的方式,当众生幡然醒悟之际,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将会为我们洞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诚然,我们拥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在生活之中却屡受限制。如果这限制禁锢了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使得我们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庸常中消磨殆尽,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打破枷锁,去追求丰富的人生?三毛旅行于撒哈拉,在每天都不一样的生活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纪德苦于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远行之后发觉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拥有锐意进取的勇气,使得那些甘于被束缚而得过且过者自惭形秽。

  可值得一提的是,选择丰富的生活并不意味着非得每天尝试新花样,有些人于重复之中亦能使得人生得以丰富。泰勒斯于每日一针一线的缝补之中体悟到人生的哲学,西西弗斯更是在每天不断推动巨石的过程中领略了生活的真谛。一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不愿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步行。”在脚踏实地之中,将一件事情努力做到最好,亦能为人生之大厦添砖加瓦,使得心灵拔节成长。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人们在重复于变化中找不到平衡点,甚至偏出了人情理法的基准线。整天游荡不务正业者有之,不思进取机械度日者有之,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成为了精神的奴隶。要避免这些人的出现,我们理应在理性方面做加法,在盲目方面做减法,把握好重复和变化的加减辩证法。在庸常中选择变化,于我们追求的生活中选择重复。以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以重复的心态将本业精益求精,亦非大乐哉

  在重复与变化的支点上,愿我们能够理性看待,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⑶让每一天都不同

  上天让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了等价的财富——时间,但是不同的人活出了不同的价值,或是单调重复,或是各有不同,诚如三毛所言,我要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我们唯有在相同的时空中找准自己的坐标,不断进去,让每天都不同,才能让人生精彩纷呈。

  也许有人认为,每天都一样的过并没有错,你看释迦牟尼佛每日在菩提树下坐禅,仍能等到灵光一现的顿悟。柏拉图听信苏格拉底,日日重复回首动作,最终成为一代哲学大师。是的,每日重复的思索,看似单调无聊,实则是对内心敬畏之情的维护,一种信仰的坚持,对于内心追求的不离不弃,不是盲目追寻表面的苟同,而是维护内心最遥远的梦想。

  然而纵使每一天的重复会使你熟能生巧,但重复并非不加思考的机械化重复。人们说,超人尼采一生都在思考,难道他会一生只追问一个问题?卖油翁技艺娴熟,难道他每日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而敷衍了事?中国美术中早有“无画史纵横习气”一说,纵然顾恺之阎立本技艺再超群,但是一味的描摹场景,只会遮蔽心灵,使得他们在绘画艺术上难以建立直视心灵的美的次序,只是画匠而难成画师,难以突破自我,提升境界。

  因而,我们需要在百态人生中寻找突破,让美丽人生充满不尽相同的精彩。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科学大师,却能从繁琐的科学实验中享受音乐魅力,让人生的标签不被科学事业限制。褚时健86岁还在规划人生新鲜事。纵然生活“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老人仍能在对世界的好奇中,体味百态人生。

  然而让每一日都不同的呼吁,并不是邯郸学步般的盲目,诚如香港媒体人梁文道所言,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反观当下,大学生一毕业便处处跳槽,满脑风险评估,处世鸵鸟哲学。盲目的跟随时代,而守不住内心的灯塔,只会让年轻人于俗世的裹挟中,失去定见,扰乱思维,成为每日疲于奔命的机器人。为他人的想法捆绑,最后抱怨一生惨淡了无生意。

  故而,人生的精彩需要我们在相同的重复中思考进去,在不同的行事中追求梦想,同样一个民族的生长需要如康德,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坚守道德律,在世俗面前重申信仰,在时代进步中寻求突破,如此,人生方能拥有不同的质量,民族才能有独立的脊梁。

  ⑷重寻生活之美

  晴明海日,有人看到波澜不惊的无聊,有人陶醉于潮生日落的壮阔,心境的不同,取决于观赏者是否有寻找美的主动。人生亦然。现实或许一地鸡毛,日日都如电影回放般的活于意料之中,用审美的眼光端详,或许能在最绝望的等待中,邂逅最美丽的惊喜。

  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若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机械的重复,那么我们便如耶稣被钉于十字架。然而,谁年轻的时候不曾渴望最遥远的梦想,对远方充满憧憬?之所以在岁月的淘洗中,有的人演绎出一年365种精彩,有的人沦为一年的重复,便在于后者在现实中逐渐输掉了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的坚持,于是,在困难面前,雄心淡忘于岁月,梦想相忘于江湖,人生沦为平庸,再无审美可言。高觉新对未来的美好蓝图便在封建礼教的淫威面前一败涂地,从此按部就班地走向傀儡的人生。

  因此,为了重寻生活之美,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种从温水煮青蛙的现实中突围的勇气。毛姆笔下的查尔斯,在满地六便士的裹挟中,毅然选择了奔赴远方,绘画追梦。他逃离了厨师生活给他带来的无谓重复,他的人生在这一刻开启了转调之后的新篇章。可以看到,突围是找寻自己过去的执着,逃离是为了给审美找一个出发点。固然,没有一点追求和期待的人生,何以侈谈精彩?无独有偶,梭罗重新定义人生,在天地辽阔的地平线旁找到物我合一的真谛。张爱玲远走海外,在除却喧闹后重拾生命的华美和孤独。审美的人生,以梦想为奠基,以自我为底色。

  现代人或许不能彻底与现实决裂,也不能跳脱尘世超然物外,然而,重寻生命之美,也不是不可能。我们需要的是发现之眼,宁静之心,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再以高蹈出尘的目光来端详,今日雨夜,谁还有一份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然自得,而非埋头于手机电脑逼仄的屏幕?今日书信,谁还能舍弃即时通信的便利,品味尺素背后鸿雁长飞光不度的幽怨温情?我们一边感叹现代科技的势如破竹,却不知是我们自己拱手让出生命之美,让一年的365天如晶体堆叠般的机械,索然无味。

  重寻生活之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皆是风光,留心生活,在某个呼吸从容的瞬间,澄澈新生便永恒降临。

2021高考语文-知检而勤勉作文900字篇二

  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论及体育之效,指出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暗藏强弱之变的玄机。强者转弱,弊在滥用其强,正所谓物极必反,破灭之道也。弱者变强,正如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日久之功也。故曰:强弱之变,在乎知检而勤勉矣。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亦不必自悲。中国被扣上“东亚病夫”之帽已久矣,然,国人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累至百余年,则胜负强弱已判。君不见,霍元甲的中国功夫,从亚洲走向世界,成为武术强者;君不见,许海峰的百步穿杨,使中国奥运金牌从0走向辉煌,攻破弱国谣言;君不见,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以51枚金牌,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从至弱到亚洲至强,中国体育人,攀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没有卧薪尝胆的警醒,何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胜利?没有胯下之辱的鞭策,何来能屈能伸可封侯的美谈?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弱而立志,以勤为鞭,则胜负强弱,或未易量。

  强弱之变,盛衰移换,败在骄奢淫逸。前有《伶官传序》里意气风发的唐庄宗,曾以三矢自警,灭仇雠而定天下。方其盛时,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可谓至强。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何也?究其成败之迹,乃骄纵自大,危机四伏而不知检。后有一统六国之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民不敢言而敢怒,戍卒叫,函谷举,始皇递三世而乃至后世而为君的梦想,就在楚人一炬中,化为灰烬。强者如大舟过江,松懈自大,则易被暗礁险滩击落。若能每日三省吾身,学会敬畏,戒骄戒躁,才是王道。

  中流击水,强弱未分,胜负易变,需常有忧患意识。从雄霸一方到乌江自刎,项羽在轻敌自大中由胜转负;从风靡全球到退出市场,诺基亚在固步自封中由强变弱;作文从购买武器到自主研发,中国在勤勉图强中由模仿走向超越。常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强时,要不忘自检,励精图治。若得意忘形,易在逸豫中亡身。至弱时,当勤勉奋进,不断创新。若佛系放任,会在堕落中灭亡。

  新时代的青年们,当不以强自喜,不以弱自悲。需知,幼苗必会长成大树,驽马定会抵达千里,雏鹰终能搏击长空。强而知检,山峰不畏强流;弱而勤勉,斗水不可估量。强弱之变,胜负之理,必在知检而勤勉

2021高考语文-知检而勤勉作文1200字篇三

  一、题意简析

  本题为漫画式材料作文,是近年来我省首次出现的作文题型。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理解漫画的内涵,把握其寓意是写作的出发点。这一组漫画由三幅画面构成,其内在的连续性一望而知,审题时须有整体性原则,不可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画面的基本元素有三:两个人物加一个花瓶。一、三两幅画的是一眼镜男对花瓶表达前后不一的看法,第二幅画的是别人将花瓶送给这个眼镜男。画面内容出现矛盾正是我们思考深入的一个抓手,审题时应该自然形成这样的问题:同样一件物品,为什么眼镜男开始赞叹它很精美,而最后却感到遗憾,觉得并不精美呢?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人对外物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判断

  可从以下这些角度解读:

  第一,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和外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获得赠送之前,人与外物是一种单纯的、平等的关系,这时人能超越实用与功利的束缚,以一种宁静和纯粹的心态去感受它,去欣赏它,从而发现它的美,享受到一种愉悦;送之后,人与外物变成了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人与外物不再平等,人的内心便有了某种实用的、功利的计较,有了一种物质性的欲望,被功利和实用羁绊的内心,不可能有一种轻松和自由感,不可能获得美的发现。外重者必内拙,很多时候,不是外物在变化,而是我们的内心在变化,是过多的功利的计较钝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感觉变得迟钝和麻木。在一个工具主义盛行的时代,功利和效率、世俗的成功和物质的拥有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却不料我们拥有的越多,失去的反而也越多,那种与外物曾经有过的单纯的关系,那种突然碰触美的惊喜,那种一瞬间掠过内心的感动……很多的美好似乎都已经一去不返。禅宗有一个著名的公案:“是风动还是幡动?”其实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是我们的心不再纯粹,是我们的心失去了宁静。

  抓住矛盾,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人对外物认知的变化,它直接指向了现实生活中那种实用、功利等外在因素对人心的影响和侵蚀,引导我们去思考审美与实用、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等等问题,立意于对世道人心的批判。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之下是什么在钝化我们对美的感觉?是什么在让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不再单纯?当我们总在考虑拥有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失去什么,失去生命中那些更本质的东西,那内心的自由,那精神的幸福,那瞬间美的感受与感动?王尔德说:“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你有什么,而在你是什么。”在日渐浮躁、浮华的时世中或许这正是我们应该要深自警惕、不断反思的事情。

  第二,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和外物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花瓶还是那个花瓶,它的价值并不曾变化,只不过是人和它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人对它的认知。先前,因为距离的存在,因为不曾拥有,它的美好可能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我们把自己的憧憬和渴望附加在它的身上,结果使它成为虚幻不实的东西;而现在,因为距离的消失,因为已经拥有,虚幻被打破,附加在它身上的那些光环失去,结果发现不过如此。人就是这样的奇怪,总是在现实和理想的两极摇摆,当我们拥有着自己的现实时,我们总不满意,总在挑剔,我们的心总在流浪,我们的故乡总在异地,我们的生活总在别处;而一旦我们登临彼岸,一旦拥有了彼岸,却又发现我们所追求和爱恋的,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段落差,留给自己的总是失望和沮丧。或许,我们所真正追求和爱恋的,并不是它的真正价值,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和幻想,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欲望,一种猎奇的心态和新鲜的感觉。或许这也彰显了人生永恒的尴尬和悲剧:原以为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费尽心力去追寻,结果却发现不但不值得追寻,相反还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所爱……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向往和渴望,有了这样的追求和爱恋,生命的滋味和意义也才得以体现,人生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永不满足之中不断地向前,生命只可能不断地走向天堂,而不可能走到天堂,人就是以这样的眺望和追求的姿态行走在路上。

  第三,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它的得来轻而易举。

  我们对事物美的欣赏与精神价值的认知,往往与我们对它的珍重爱惜的程度有关系,而这种珍重爱惜的程度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获得它的。当我们以一种奋斗努力的姿态,以一种不懈进取的精神,千辛万苦地去争取,用尽心力去创造,从而赢得了它的芳心的时候,我们会倍加爱惜,我们的内心会充满一种感激,我们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它,去感知它的美。而如果我们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的心态也会变得轻慢和轻佻,失去对它的尊重与感激,又怎能发现它的美好和精彩?生活的美需要我们的珍惜,更需要我们的创造。漫画中的那位眼镜男对花瓶的感觉前后不同,或许就是因为他的得来太容易,全然没有那漫长的等待和寂寞中的坚持,没有那辛苦的付出和艰辛的劳作,也就失去了蓦然回首的惊喜。

  第四,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很多外在的条件在变化。

  细读画面,第一幅花瓶与木架构成了一个整体,欣赏者感觉它美是因为它们处在相互的陪衬中,而第三幅则只有花瓶,失去了木架的衬托,花瓶变得孤零零的,由此也失去了它的美,美在相互的映衬,美在和谐;第一幅花瓶放在展厅中,而第三幅花瓶的环境和位置发生了改变,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应该认识到环境的作用,有的时候不应被环境所左右;第一幅画面花瓶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放在展厅中处在光色等各种条件的装饰之下,离开了这些条件的装饰,花瓶就回归了它的本性,人对外物的认知有时极易受到外在表象的迷惑,深入本质,去除假象,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第一幅花瓶处在木架上,人对花瓶取一种仰望的姿态,而第三幅花瓶被置放在地上,人对花瓶取一种平视甚至俯视的姿态,由此使人对花瓶价值的判断前后不同,联系到人类社会,人也往往容易对神坛上的偶像盲目迷信,当偶像从神坛上被拉下来后,才发现其真实的面貌,原来也很平凡,人不能迷信高高在上的权威,要有对权威平视的心态……

  另外,有人认为,人对花瓶感觉的变化或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第一幅画面眼镜男发自内心地赞叹那花瓶很精美,精美的东西必定宝贵——或许他的内心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为什么那个人要大方地将它送去,一点都不可惜,是不是那个花瓶只是赝品,并非真的可贵?大约因为这样无端的猜忌,结果再看那花瓶时便失去了美感。这种看法似乎有理,却是对题意的主观猜测。对于这则漫画材料而言,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是,画面中拥有的内容才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出发点,画面中没有的切不可胡乱联想,送人者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将花瓶送人,这不是画面的客观内容,不应该成为我们审题立意的依据,而上面的四点原因分析,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立足于对画面客观内容的合理推测,应该说都能站得住脚。

  基于以上理解,下面这些立意可以视为符合题意:

  关于“心境说”:

  外重者必内拙,感觉的钝化源自心中的负累太多

  太多功利的计较会让生活失去美

  让心灵纯粹一些,少一些物质的计较

  占有欲让我们和美背道而驰

  内心的自由与幸福往往在于给心灵减负

  拥有宁静而理智的心,方可在物欲社会洞察事物的真谛

  不囿于外界的干扰,以明镜之心体味真正的美

  固执地占有无法享受幸福,以平常之心欣赏事物的美

  不实用者反有大美在

  拥有也就是被拥有,心容易被外物所役使

  ……

  关于“距离说”:

  拉开与世界的距离,往往会有美的发现

  生活在别处,美是一种距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

  睫在眼前看不见,近在眼前的往往易被忽略

  ……

  关于“珍惜说”:

  美好源于珍惜,得来容易反让人失去美感

  与其不切实际地幻想,不如珍惜眼前的拥有

  幸福与快乐的心境来自知足

  我们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其实自己也正在被别人所仰望和羡慕

  对岸的花更美,结果反倒把现实的生活弄得很遭

  人们往往对得不到的东西趋之若鹜,对已有的美好却视而不见

  ……

  关于“改变说”:

  美在和谐,美在相互的映衬

  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

  不要耽于表象,应去除干扰,深入本质

  不要将人或物置于神坛,应有一种平视的心态

  ……

  当然,对这组漫画的理解还可以从另外两个元素入手,比如从花瓶的角度,花瓶还是那个花瓶,但是它的价值在眼镜男的心中却发生了天壤之别,这固然是因为人的心境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干扰,是人的悲哀,但未始也是花瓶的悲哀,命运的天翻地覆不也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生的悲剧吗?我们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忽然被冷落之时那寂寞的哭泣与悲伤吗?再比如从送瓶者的角度,可不可以这样思考,虽然那个眼镜男对花瓶有由衷的赞美,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去拥有,将瓶送给他,反而会剥夺他对美的感觉,其实深究那个送瓶者的内心,可能他也并不谙熟美的真谛到底是什么,他对事物的实用价值与美的价值的认识其实也很模糊,他有心的送人却无意中扼杀了美,无意中践踏了他人的美好感受,这样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总之,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只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步,要写好作文,还必须把握另一重要原则,即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所谓开放性,即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之上,应有对生活的广泛联系与深入思考,应在这样的引申和思考的过程之中尽量展现自己写作的个性和特色,没有对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引申,没有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文章会显得空洞不实。所谓限制性,即我们的立意应从所给漫画材料中提炼得来,在文章中应有对漫画材料的简要分析,由此展开的联想和思考应该自然,思维放开去还要注意收回来,总之,文章的起承转合应该围绕所给漫画材料中人物的感觉出现矛盾这一核心,其思维的轨迹是聚合型的,而非话题作文的放散型。

  二、评卷情况

  (一)对画面寓意的理解缺乏整体性原则,导致只看到画面的细枝末节,而没有一种整体性的考虑,从而使立意要么牵强,要么走样。

  1.花瓶上有裂纹,因为裂纹而谈残缺与完美、平凡与伟大……获得这种看法显然与读图的基本习惯和能力欠缺有关。

  2.第一幅画面对花瓶有美好的感知,而第三幅画面却改变了这种认知,由此立意要坚持自己的认知和追求,谈坚持的重要性……

  3.花瓶前面让人感觉美,后面却发现不过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非常复杂,因而不能用简单的态度去看待……

  4.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6.不可拍马屁,奉承讨好。

  ……

  诸如此类的无限拔高,或者随意解读,在本次作文中并不少见。

  (二)行文的过程中没有顾及材料作文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统一的原则,造成与材料的若即若离。

  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是限制作文思维的准绳,不能抛开,把它变成话题作文。没有对材料寓意的分析,行文又不能紧扣这种寓意,是本次作文中的普遍问题。比如有一篇作文 知足诞下美的硕果 ,单看标题似乎还行,但这一看法是怎么得来的?从材料过渡到自己的文章,如果桥梁没有搭好,则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单看“知足”二字,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是知足,那是对自己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满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可以使内心感觉到快乐,而材料中的那位眼镜男为什么会有心态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对事物认知的变化?如果可以简单地以“知足”二字去概括,那么这里的“知足”又是什么内涵?它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所谓“知足”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辨析的。

  (三)关于文体的问题

  材料式的议论文起承转合有基本的规范,不能脱离所给材料的限制,完全没有对材料的分析和诠释。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论证性的匮乏,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后不能停留在对名人名言与名事的罗列,应加强对为什么的分析,有条理地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从本次考试来看,直接呈现结论式的议论文仍占多数。

  记叙文应在理解材料寓意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叙写,情节应相对完整,应有具体的细节描写,主题又不能脱离材料的限制,从操作上来看有很大的难度。某学生通过想象、扩写,将三幅画面的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并不可取。

  (四)其他一些问题

  1.好标题举例

  美好源于珍惜 // 扼住欲望的咽喉 // 被绑架的幸福感 // 求而不得是为美 // 摆好你内心的姿态 // 不以得失论价值 // 对岸的风景独好 // 亲手摘下彼岸花 //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 珍惜失去的和拥有的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当立足点在“占有”之时 // 远方绚丽,近处亦美 // 不得则羡,得之则弃 ……

  议论文的标题以论点型(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为佳。

  2.套题现象列举

  辛劳后的收获尤为迷人(文章后部分又转而写辛劳、付出、奋斗……)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训练。

  2.注重思维训练,强化议论文的逻辑性。

  3.阅读、积累并模仿、学写思辨色彩较浓的语段。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1高考语文-知检而勤勉作文1200字高考精选3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翻阅本栏目。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gw.com/article/14089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