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 高中议论文精选九篇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 高中议论文精选九篇图1

目录导航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1200字以上)篇一

  苏轼,既然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人物,深被后世之人追捧。那必定是有他的不同之处,过人之处,那究竟是什么?又从哪些代表作呢?

  苏轼,苏东坡的一生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他的后半生中,作品整体风格便彻底转为了豪放大气,更加关心国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为国分忧的理想。于是,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作品均以对大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代表作以《念奴娇》系列为主。

  在这一代表作中,苏轼通过上半部分对宋朝时期祖国山河的描述,那豪迈之情如滔滔江水,真是令人十分神往,在下半部分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之情,并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意。苏轼留下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其中他的古诗词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苏轼最出名的古诗词应该是《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四首吧。很多人就算不知道苏轼的其它作品也会听过这四首诗词。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现代还有人给他编了个曲子。

  苏轼的诗词有着记事题材的,例如《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这一些;也有着题词的作品,例如《题金山寺》、《题西林壁》。

  在总结了苏轼的古诗词之后,他其实给后世留下了很多首诗词。可以看出苏轼最爱的是《浣溪沙》这一词牌名,总共有八首,其次是《江城子》这个词牌名的,有五首最出名的应该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吧。

  苏轼的诗词除了上面提到过的《蝶恋花》有三首,《定风波》有两首,《水龙吟》一首,《洞仙歌》两首,《贺新郎》一首,《减字木兰花》两首,《临江仙》一首,《满江红》两首,《满庭芳》一首,《木兰花令》一首,《南歌子》一首,《南乡子》四首,《沁园春》两首,《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阮郎归》一首,《少年游》一首,《哨遍》一首,还有虽然也叫做《水调歌头》却没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出名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一首追悼亡妻的《江城子》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妻子去世多年,苏轼仍作诗哀悼,表达相思,与对待亡妻相比,他对姬妾的态度,实在是大相径庭。

  北宋时期,阶级地位矛盾突出,作为官宦之家的地位低下的女子,结局更是不想而知,苏轼作为一名官大夫,对待姬妾的态度,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苏轼为人豪放,对待姬妾的态度也不过如此,姬妾对于苏轼来说,不过是私人的物品。

  在苏轼多次政治仕途不顺,被贬南下的时,他都将身边的姬妾送人,甚至已经怀有身孕的也不能逃脱被送人的命运,结局可想而知,他们的反抗并没有引起士大夫们的反省,苏轼的一位朋友蒋某前来探望,无意间发现苏轼一名姬妾,名叫春娘,十分喜欢,想要用一匹马与苏轼交换,苏轼却还不犹豫的答应了,最后春娘撞树而死。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可见,苏轼对于当时的姬妾们无情无义。

  常伴苏轼身边的一名姬妾—王朝云,深得苏轼心,陪伴苏轼流放,过穷苦的生活,为苏轼生儿育女,却并未被扶正,死后仍以姬妾之名下葬。

  可见,当时士大夫们虽然风流倜傥,但是对姬妾们却并不尊重的,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积极密切的关系,阶级间的冲突,封建思想的束缚,都造成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800字)篇二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苏轼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1200字以上)篇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品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入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常在诗中提到。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区而它就具有超越时间的艺术生命色。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晴方好”。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濛”,“晴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比喻。诗歌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苏轼以自己的奇妙的观察品味,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通过巧妙地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贴切的比喻。西湖也叫西子湖,这个名字是从这首诗歌中的比喻而来。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花,越来越闻名。

  个人感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西湖赏景时的感受,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十分美丽的,就好像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我没有去过西湖,但读了古诗,我仿佛来到了西湖,欣赏了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色。

  特别是最后两句巧妙的比喻,怪不得“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原来是这两句传世名句的传神比喻呀!西湖的美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诗人赋予了西湖灵魂。。我不由得跟着音乐轻声慢吟,让西湖的美在我的心中回荡。我爱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我爱诗人笔下的西湖,我爱祖国绚丽多彩的古诗词。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800字)篇四

  九日黄楼作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

  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

  相关内容注释

  作者:佚名

  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黄楼新成以后。作者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灾;欣喜今日的佳节。

  ②去年重阳,作者曾预料他的友好来共度佳节,来客既为水所阻,主人亦忙于与水斗争,故云不可说,即无从说起的意思。

  ③沤,积水。千沤,极言其水势之大。

  ④黄,菊花。过重阳节要赏菊喝酒,这里以“黄花白酒”代表过重阳节。

  ⑤红粉,疑指在座侑酒的歌妓。

  ⑥这里是说高刹为白雾迷漫着,瞧不见。

  ⑦薄寒中(读zhòng)人,是说人中了寒气。

  ⑧??(音yà),齿缺不齐,这里形容山峰参差。

  ⑨?(zhá),水名,即流入太湖的?溪。末句实作者回忆、设想江南之词。

  作者简介:

  作者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900字)篇五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à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古时候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小符”句:这句指古时候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孩子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都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1200字以上)篇六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雪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经看不到荷花那向上撑举着的“雨伞”了;菊花虽然已经枯萎,但还有耐寒的枝条迎着风霜。您应该记住,一年中景色最美好的时候,正是这橙儿黄、橘子绿的深秋、初冬的时候。

  这首诗借秋菊、黄橙、绿橘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初冬景物,抒发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中抓住菊、橙、橘等植物的特征,塑造出不怕寒冷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唱深秋、初冬景色的美好和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其中“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敢于蔑视困难的斗争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扩展阅读: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称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1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1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1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4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3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1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称。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之际,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1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1步,收束全诗。“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3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2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适合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1200字以上)篇七

  古诗《南堂五首》

  年代:唐

  作者:苏轼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他年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次韵子由种杉竹吏散庭空雀噪檐,闭门独宿夜厌厌。

  似闻梨枣同时种,应与杉篁刻日添。

  糟曲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

  先生坐待清阴满,空使人人叹滞淹。

  赏析:

  杜将军和张邦昌让宗泽必须杀死岳飞,岳飞被关到大牢,王将军告诉岳飞不要以为宗泽保他,就可以胡乱来,不过还是活不过明天,让他好自为止。张用、王贵和牛皋在宗泽出门的时候拦住他,询问岳飞的情况,宗泽说有什么情况会跟王贵他们说的。宗泽走到城门口被百姓拦下来,请宗泽出兵去剿匪。

  岳飞在大牢里,王贵、张用和牛皋来大牢里看望他,王贵让岳飞再去求求宗泽,岳飞不想去麻烦宗泽,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老娘。宗欣来大牢告诉岳飞,他的脑袋一时半会砍不了了。王将军来到杜将军府上告诉杜将军,宗泽拿着乡民的万言书向上请命去了。杜将军说宗泽跟自己过不去,宗泽让岳飞去剿匪就让他去,王将军害怕宗欣把自己的事情给查出来,要先下手。杜将军说王将军被岳飞打傻了,蜈蚣山地势险要,不是那么好打得。杜将军让王将军提前告诉蜈蚣山的吉勇,让他们早做准备。

  岳飞出了大牢,几个兄弟在酒馆喝酒,王贵,牛皋都说宗泽讲情义,是个好人,可岳飞把宗泽给了自己一百人去蜈蚣山剿匪,兄弟几个都不吭声了。牛皋说不管在哪打架都是好兄弟,兄弟几个哈哈大笑,一起喝了一碗酒。探子把小梁王在比武擂台上被杀死的消息告诉的粘罕,粘罕说拓跋是个废物,还把宗泽知道小梁王收受金子的事情给粘罕说了。粘罕觉得宗泽是要跟自己对着干了,将军还把蜈蚣山的事情跟粘罕说了,要是把蜈蚣山的人收伏了,以后对自己有好处,就是要的太多了。

  张用不想去蜈蚣山,牛皋和王贵过来要张用跟自己去蜈蚣山,去了蜈蚣山喀什有很多金银的,张用还是不愿意去,岳飞让张用有多远走多远。宗欣过来找岳飞,给岳飞带来了好酒,牛皋把自己的想法跟宗欣说了,宗欣是来传宗泽命令,让岳飞去大营见宗泽的。

  岳飞来到宗泽大营,宗泽跟岳飞说攻打蜈蚣山困难很多的,岳飞请宗泽放心,宗泽感叹大宋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还让岳飞点兵将一千人去蜈蚣山剿匪,可岳飞还是只要了一百人。宗泽让杜将军挑选一百人去蜈蚣山剿匪。张用到一酒馆吃饭,碰到了王将军,王将军让人去找张用的事,张用抢了一辆马车跑了。

  拓拔耶乌来到了蜈蚣山,吉家兄弟说汪伯彦是个不讲信用的小人,跟拓跋要五万两银子去攻打磁州,攻打相州要十五万两银子,拓跋耶乌听了很生气。这时王将军也过来,吉家兄弟让王将军坐下一起喝酒,王将军把岳飞要来攻打清风寨的事情说了,吉家兄弟哈哈大笑,根本不在乎岳飞。

  岳飞写信给家里交代一些事情,这时张用回来了,岳飞问张用的手怎么回事,张用说在路上不小心挂到树枝了,岳飞最后一次收留张用,让他好好表现。王将军回来告诉杜将军,自己在清风寨的见到了事,杜将军要看岳飞怎么去剿灭清风寨。岳飞和众兄弟在军营商量这要如何攻打清风寨。士兵来报一百军士已经到了,岳飞在校场上看到的是一百很懒散的士兵,岳飞让不愿意留下的士兵现在就可以走,只留下三十人,傅庆问岳飞凭什么去打赢战场仗。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700字)篇八

  浣溪沙①

  苏轼

  游蕲(qí)水②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③暮雨子规⑦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shào)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⑤将白发唱黄鸡⑥。

  『译文』

  去游览蕲水县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注释』

  ①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浣溪沙,词牌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②[蕲水]古县名,即湖北浠水县。

  ③[萧萧]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⑤[休]副词,表示劝阻。

  ⑥[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局,感叹世事匆促、人生易老。这里是反用其意。

  ⑦[子规]布谷鸟。

  『赏析』

  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

  上阕写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写眼前景色,自然,清新,幽静,环境优美。

  萧萧暮雨子规啼:以声衬静。

  下阕议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揭示主题。

  本词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议论文(1200字以上)篇九

  海棠

  宋代:诗人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参考资料:

  1、陈迩冬 选注 .诗人苏轼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第二版) :195 .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诗人苏轼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诗人苏轼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诗人苏轼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诗人苏轼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诗人苏轼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参考资料:

  1、徐少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19-420

  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诗人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关于景色的古诗作文 高中议论文精选九篇,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壹壹范文。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gw.com/article/129729.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