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作文 高中说明文精选7篇

春节习俗作文 高中说明文精选7篇图1

目录导航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500字)篇一

  在潮州,过的最热闹的节日非春节莫属了。人们大都在春节这几天寄托了新年的愿望。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六家家就开始大扫除,忙的不可开交。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好在新年的第一天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紧接着,家家户户都忙着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除夕这天,家家都会在家中用丰盛的酒菜祭拜祖宗。因此,在除夕这天,到处都可以闻到酒肉的香味。据说,非常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在这天都会来扰乱人们的生活,但它们怕红,如果贴上红对联,它们就不会再来扰乱。于是,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红对联,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在这天里,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顿团圆饭。在这一天晚上,大家都到非常晚才睡觉。一些人家家里灯火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关灯。

  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在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大家都会上亲戚朋友家拜年,祝愿亲戚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能吉祥、顺心。有的做生意的老板,在正月初一开张做生意,即使是几分钟也行。也许是因为在一年的第一天里开张,能象征着一年里永远顺利吧。

  不久,元宵上市,在这天晚上,都会举行焰火晚会。于是,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吃完晚饭,蜂拥而至,到滨江长廊看烟花。这一天,潮州古城会分外热闹。

  春节差不多在元宵过后结束,孩子们该上学,大人们也该工作。虽然潮州的春节并无农村的隆重,但节日气氛还是蛮浓的!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800字)篇二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1200字以上)篇三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

  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送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年糕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迎春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拜年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红包(压岁钱)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元宵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

  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400字)篇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1200字以上)篇五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那时候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拜年啦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600字)篇六

  扫尘

  想必大家小时候都看见,一到过年前,家里的大人们就陆陆续续的开始打扫屋子,拆洗被子窗帘,清洗玻璃门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的气氛,干干净净的环节来迎接新的开始。这即是为了迎接新年到来,也是“除尘布新”的涵义,寓意把去年所有的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喜庆。

  守岁

  守岁也就是我们所的大年三十天,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是中国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对于守岁的由来就不详细解说了,除夕夜,就是和全家聚在一起,围着火炉闲聊家常,一家人在一起守着零点钟声敲响,象征把一切的邪病驱除赶走,也寓意这一家人工作在累,学习在忙都能在年底聚在一起,一起跨进新的一年。

  拜年

  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的起床,穿上自己的新衣服,美美的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大家新年大吉。春节拜年的时,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福寿安康,长辈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晚辈,在达州长辈也会给已经工作晚辈给红包,期望来年红红火火。晚辈也会准备上一份新年的礼物,例如准备一款德西尔的银手镯、石榴石手链、黄金转运珠等首饰送给长辈,聊表心意。

  登高

  在达州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元九登高”,这一习俗是达州独有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的最多的说法就是纪念元稹,元稹曾经在通州为官的时候,为名牟利,造福百姓,深受民众拥戴。他离开通州的时候恰逢元月初九,为了纪念他,“元九登高”就成了达州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直到如今正月初九,每年达州的凤凰山都是人山人海,爬上山顶,期望在今年事事如意,永登高峰。

春节习俗作文说明文(1200字以上)篇七

  旧时绍兴人称正月初一为“三朝”。意思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在绍兴人传统的春节习俗里,正月初一清早开门便放炮仗,名为“开门炮仗”。一般须连放三响,取意“连升三级”,“早生早发”。

  由于放炮仗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度曾在市区禁燃烟花爆竹。近年,改为指定地区可以燃放。随着时代的发展,炮仗品种花样繁多,炮仗也大多改成烟火,数量也不限于三个,已改作九十九发、一百零八发等等。也不图什么连升几级,企求的是节日热闹欢乐的气氛。

  绍兴习俗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信仰,认为来年家属的兴旺,承蒙天地菩萨和祖宗的佑护。据记载,正月初一清早,先是祭拜“天地菩萨”,供上三茶、六洒、枝、圆、桃、枣(荔枝、桂圆、胡桃、枣子)焚纸(一般都用纸糊的锡箔元宝)之后,立即调转桌子,朝内祭祀祖先。不供肴馔,只供数盅而已,同时祭拜灶司。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便有:“正月元旦,壬申……蚤起接神……拜曾王考妣,王考妣,张太太,先君子像”的记载。自这天起至正月十八,祖宗神像前须每天点烛一对。豪门其烛如橡,整天不灭,贫家只点一对小蜡烛,名曰“三科蜡烛”,喻其瞬间即烬。

  现时这种习俗在绍兴乡下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不过也有些改变。如祭拜“天地菩萨”,时间大多选在新年零点开始,供品逐渐简化,主要是四色水果、年糕、棕子和糯米做的小圆子及焚纸。一般是边看春节文艺晚会边祭拜,祭毕放炮仗,把关门炮仗和新年的开门炮仗合到了一起。

  旧时绍兴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全家人都吃祭拜过的汤圆。主妇在煮汤圆时,往往煮些年糕丁进去,称为“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吃罢汤圆,便开始“拜岁”。一家之中长幼有序依次向家中最长者罗拜(现多行鞠躬礼,或口称几句吉词而代行礼)。受拜者必须连称:“恭禧,恭禧!”“同禧,同禧!”即便对最幼小的拜岁者,也须祝以“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吉词。即便走在路上,遇见长辈也须作辑拜岁,否则会被指斥为“缺少爹娘诫训”。豪门望族,还大开祠堂门,燃香点烛祭拜列祖列宗,再逐一向族长拜岁之俗。《越缦堂日记》:“正月元旦壬申……赴家庙拜列祖”即是指此。

  绍兴旧时正月初一早晨还有举家出门散步的习俗,称“走喜神方”。早在年内,家长就从新历书上查定正月初一迎喜神的方位,比如历史上说“大利东南方向走去算是去迎喜神。其实从另一方面看,绍兴人重养生,“三十夜的吃”,够撑胃了,正月初一起来,出门散散步也是需要的。

  旧时春节,有邻居、友朋登门,必敬以撮泡茶一杯,俗称“元宝茶”。并在茶中放入青果(橄榄)或金桔两枚,表示新春吉祥,祝愿客人事事如意,财源茂盛。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已改作手机、电脑发短信、贺卡等方式。

  正月初一未及黄昏,家家都已睡静,绍兴人叫“赶鸡睡”。意即赶鸡入笼之时,人们便须关门安憩。究其缘故,一是大人们为了过年已连日连夜地忙了十余天,这天又起得特别的早,小孩子们又尽情地玩了一整天,人人劳累疲惫至极;其二,从初二起或则要去作客,或则有客人要来,也须及早休息。

  另据史料记载,绍兴旧时的官绅人家还有在正月初一日省视祖坟的习俗,名为“展墓”,俗呼“上年坟”。上年坟如同清明一样,也要供以肴馔,焚纸。清代绍兴有位学者为此写过一节竹枝词:“纸灰飞蛱蝶,佳节似清明。此祭宁非古,空山亦贺正。”明季乡贤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曾记述崇祯九年的正旦去桐山及梅里展墓之事,足见元旦展墓上年坟之俗由来甚早。《礼·檀乡下》已有:“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的记载。然则普通人家并不袭此。随着现代人“飘族”的增加,平时外出工作,趁年底回乡过年,到亲人墓前祭奠的逐渐成风,也许这也是绍兴人传统习俗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习俗作文 高中说明文精选7篇,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壹壹范文。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gw.com/article/128530.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