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可是每当静下心来,独自思考的时候,感觉到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做好,有太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又有太多的业务能力要提高。于是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我庆幸自己的幸运,我感谢自己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与被选择。换句话说,这应该是自己所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吧!学校精心安排的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也抓住了这一良好的学习时机,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加入了新教师队伍的培训中去,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填补自己空白的教学经验。其中,我曾经无数次的被交大附中那悠久的历史所折服,我曾经无数次的被交大附中那辉煌的成绩所震撼。
第一部分:悠久的历史:
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后的1959年7月,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981年恢复重建。传承历史,厚德载物,西安交大附中秉持“弘德、广识、励志、笃行”的校训,求实创新,锐意进取。 从唐文治先生,砥砺一等人品;到王培东女士,举办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交大附中,百年沧桑,中流击水。
第二部分:辉煌的成绩:
“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基本理念。特别是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成绩突出,特色鲜明,逐步构建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
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提出了“适度宽松,严格到位”的办学理念。这里的“宽松”与“严格”并不矛盾,在碑林区多年的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交大附中一直名列前茅,会考、高考成绩优异。学校连年被碑林区教育局命名为“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优异学校”、“为高校输送人才(重点学校)成绩突出学校”。近几年,交大附中高考线率达到100%,上线率及生均成绩列碑林区第二。自1998年开始,我校每隔一至二年高考就出状元。XX年,工作受西安交通大学委托,为交大创办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教改试点班”(采取“2+2+4中学—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培养,试点班学生具有西安交大、交大附中双重学籍。
交大附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非常突出。在高中五大学科竞赛中,学校整体成绩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在全国中学生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陕西赛区)中,获奖人数多,名次前,参加全国决赛的陕西队中都有工作学生。在科技活动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全国、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在交大附中重建的不长的时间里,交大附中实现了几次重大的飞跃。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是高中部的新校区的搬迁,二是首批陕西省示范高中的评定,三是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
第二部分:我的一点心得
1.强化师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所要达到的最高预期目标,是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的最理想化的期待。因此职业理想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就是教师事业航程的风帆,是抵制平庸化状态的催醒剂。如果缺少了职业理想就失去了专业成长的动力。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现在的职业道德已经被变成明文规定的显性的、具体的规则了,可实际上,职业道德大多还是属于隐性的,是无法明文规定的,只能靠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教师的工作大多被通俗地说成是“良心活”,实际就是这个意思。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情感是教师对待教育职业,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观情意,是一种职业情绪。当然,这里说的职业情绪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临时波动的心理状态或情绪状态。我们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自爱,这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真正涵义。
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孩子的最大悲哀。教师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福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师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志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事。许多像陶行知一样的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和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帮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人才,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育家。教师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懵懂到彻悟,由肤浅到精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当一个教师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怨无悔无惑时,说明自己也就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了。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乃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的历史潮流,谁也不可能逆水行舟。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业务能力强,专业理论高,实践再实践、。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老师不再仅仅是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师生在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对话中共同成长。每节课通过学生自学预习,将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小问题自行解决,大问题、疑难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师生对话解决,这种开放式教学,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从而产生自豪感,起到了“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必须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激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定位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既然选择附中,就终生为之奋斗。我想说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8803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