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是国内的一起访谈节目,由主持人许知远对话来客嘉宾,带领观众们一起探索这些嘉宾的思想,看法和格局的一档节目。今天查字典的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如何评价十三邀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对你有帮助!
如何评价十三邀一
今年上半年,因为要写一篇关于姜文《邪不压正》的影评,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十三邀》第二季许知远对姜文的访谈。也因为这个契机,《十三邀》成为了继高晓松老师的《晓说》,第二个我一期不落的节目。先说一下《十三邀》和《晓说》的区别。《十三邀》和《晓说》的区别其实是《十三邀》与所有访谈节目的区别。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腾讯视频里《十三邀》的标签并不是综艺,而是新闻。可是相较于新闻类节目,《十三邀》是剑走偏锋地用一个个公众人物,或者一个个群体去表现社会现象,而不是通过一个个社会新闻。这样一来就显得《十三邀》本质上更偏向于一个访谈类综艺节目。可是它与一般的访谈节目又有所不同。一般的访谈节目请到类似于张艺谋、贾樟柯这类导演,无非是列举一下他们的成就,夸赞一下他们的功绩,再给新电影宣传一下,能爆个猛料更好。《十三邀》在这个方面就显得没那么刻意,在节目里,许知远不会去强行找话题,也不去阿谀奉承这些大导演。在节目里,许知远带着镜头去往姜文长大的地方,去往张艺谋的片场,他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也带着观众的好奇去拜访这些导演。如果没有话题,那就把嘉宾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再说许知远。很多不喜欢《十三邀》的风格,是因为他们觉得许知远太“装”了。许知远曾在节目里提到了“巨婴”这个词,而在我看来,许知远在节目里表现得完全就是一个对如今快节奏社会充满好奇的“巨婴”。而那些被认为是“装”的行为,恰恰是这个文人真实的一面。在与李诞的那一期节目里,许知远是带着巨大的困惑和偏见与这个年轻人对话。他很好奇这个年轻人背后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但又不是那么认同。这一期节目看起来是一个隐居多年的稚嫩灵魂和一个看破尘世的老灵魂之间的碰撞。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时候在《十三邀》这个节目里,观众和主持人许知远是站在对立面的。在一期又一期节目里,许知远不停地向我们,或者我们代表的群体发出质疑,这种参与度和融入体验,是其他访谈类节目没有体验过的。
如何评价十三邀二
最近又看了许采访二次元那期,不知道是不是新的,大家可以去看看,蛮有意思的,个人又有很多新的体会。许一开始显然是带着一种不解和质疑去了解二次元文化的,在他这种‘老一代’文青眼里,估计认为二次元很没有内涵吧。但是个人认为许还是和那种真的自以为是的狭隘的人有区别的,因为他虽然质疑、不解、否定,但是他好奇,他愿意去了解,他敢于真的发问‘你觉得内心空虚吗’这种问题。有趣的是,当许采访完很多二次元从业者之后,他发现其实这些人非常的清醒,对真实世界和二次元也有清晰的边界意识,远比他想象的成熟,他开始改变,他开始承认每个时代有顺应每个时代的文化,这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坏的时代,他开始发现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仅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愿意了解过去的文化。通过采访,他不仅仅传递了信息和观点给观众,他自己也成长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带有偏见和强烈个人意识’的采访所能给观众带来的奇妙感受。你不仅可以看到被访者的思想、内心和观点,你也可以看到采访者的成长和内心的变化。当然一个客观的采访者和采访也很好,我们会更接近一些事件的真相。可是这样不客观的采访,作为另一种存在,也未尝不可吧?何必口诛笔伐?
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系列,起因是因为‘女权号’们集体声讨他采访俞飞鸿透露出直男癌的傲慢,后来连带着看了采访马东 李安 罗振宇 贾樟柯等等。。感受和网上的骂声以及公众号完全不一样,大致如下:
一是完整版的俞飞鸿采访,绝大部分话题其实聊的是俞飞鸿的事业,对人生的看法等等,关于爱情和性其实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小部分。。精简版里对女性 爱情的探讨更多,只能说团队真特么精,知道观众的g点在哪里。。
二是但也不完全排除许知远的男权价值观,因为和俞飞鸿聊的话题,跟和马东 罗振宇聊的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俞飞鸿的基本上是基于她个人的人生,最多是探讨人生价值等等(但绝对不仅限于男人 爱情); 而跟马东 罗胖则一直在聊社会变迁,时代的文化差异,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等等更广阔、超越了个人视野的问题。我在某一瞬间觉得,是不是因为他潜意识觉得跟一个女性最多聊人生,而跟男人们则可以聊社会 时代 知识 历史?但是后来觉得,也不排除这是因为俞飞鸿是演员,而马东和罗胖是创业者。
三是关于许知远采访时的这种挑衅态度,我还是比较欣赏的,或者说是达到了他的目的的。我觉得观众总是混淆一个事情,就是采访者和他/她本人。一个好的采访者,尤其是人物采访(相对于新闻采访),其实是不需要非常客观,甚至是需要带点挑衅的观点或者冲突的观点。而且采访者问题的态度不一定需要代表ta本人,ta有时需要的是代表不同观点和声音去从被采访者那里找到一个答案。越冲突或者越问到痛点,才能越激起被采访者的表达欲,和表达内心真实的东西。反正我个人是对那种和谐极了的采访没有一点兴趣。凤凰卫视非常擅长培养这类‘人才’,比如鲁豫小姐,从一开始就带着“你好成功,为什么这么成功,过程很开心吧?”这种和谐,被采访者一般的回答也是“没有啦继续努力,是呀我很开心”的不走心,采访圆满结束,我什么都记不住。可是看什么都不顺眼极其怀旧臭屁的许知远,总是想问‘你觉得你做的这个事儿有什么问题’‘你觉得你实现不了什么’,急的对方急于去justify自己的逻辑,比如马东东。这样某种“辩论式”的形式,让人看着过瘾。
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被公众号曲解很多的就是柴静对丁仲礼的采访,网民们基本上都是在喷柴静的无知和质疑之类的,但其实在我看来那是非常成功的采访。柴静在采访的时候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各种疑问,而在激起丁院士defend自己的观点上,柴静很成功。
最后最后,就是我真的看够了温良恭俭让,厌倦了精致熟练的采访模式,许的臭文青的样儿采访,经常憋不出下一句的尴尬的沉默让我觉得有趣。
如何评价十三邀三
十三幺是一个成功的节目,虽然这档节目蹿红的代价可能是许知远的全网被怼……
首先,几乎绝大部分批评集中在这档节目的“尬聊”,也就是说许知远作为一个主持人,发问者,与嘉宾之间形成一种“尴尬的互动”,这种尴尬极大的违背了此前通常的视听经验,让观众感到很不舒服,但我想,恰恰是这份“尴尬”,成就了十三幺的特殊性,让它短时间成为一档网红节目,从收视率来说,是成功的。
而这种“尴尬”,实质上来源于许知远“不配合”的姿态。不论是许知远的身份标签,还是过往经历,我觉得十三幺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做这个时代“不配合”的电视节目,绝不可能走“艺术人生”或者“咏乐汇”的那种路数,倘如此,绝无出头之日,至多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节目,那倒真的“尴尬”了。
恕我妄猜,老许的“不配合”,并不是想做一个不懂礼貌的迂腐知识分子,以我两次跟老许面对面接触的经验,他对媒体特性洞若观火,我想这种“不配合”的底色,是老许试图以一个“边缘人”的角色去提问甚至“冒犯”这些嘉宾——这些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成功者”们。
我有点忘记是黑格尔还是哪个哲学家说的,通过观察一个时代主流人物获取成功的方式,可以发现一个时代的特质。我不知道老许有没有同样的思考,但至少他不愿意也不甘于做这些成功者们的传声筒,他想用自己边缘人的思考者的姿态去冲撞这些成功者,而不论撞不撞得出,这种冲撞行为本身都是成功的,奏效的——撞得出的答案,是意外的惊喜;撞不出的尴尬,则是另一个时代的答案。我觉得这两种答案,是互为正反的,跟通常的对话节目不同,十三幺有价值的地方,或许正在于这种撞不出来的尴尬,这种因为被刻意躲藏,反而被莫名凸显出来的答案。
因此,十三幺是成功的,但老许不论有意无意,其实都扮演了一个危险的角色——他成了那个当众让大家下不了台的人,也包括让他自己。
这让我想起另一档去年的网络爆款“吐槽大会”,这档看似搞笑的段子脱口秀节目,大家消费的其实是底层民众公开逆袭公众人物的爽感,通过搞笑段子,堂而皇之的掀了明星的底裤,明星还只能打脱牙吞下去。
我觉得十三幺其实是另一档知识界的“吐槽大会”,以另一种不买账的姿态,去质问这些成功者,由此形成节目的张力和看点。但可能的问题是,吐槽大会是把逆袭藏在搞笑里,十三幺则是把这种边缘性,质疑性藏在老许的姿态里,但这种分寸其实非常难以把握,老许一不小心就会惹上陷人入罪的黑锅,或者自命清高的人设。
更何况老许撩拨的好些都是老泡儿,个个都江湖老道,贼精贼精,这样,一档“吐槽大会”就被弄成了“被吐槽大会”——每个嘉宾都通过跟老许的对谈,而让自己前所未有的形象丰满了起来。
我相信网上的质问都在老许意料之中,但如果有机会,我蛮想问问他,做十三幺,他觉得开心吗?
老许跟马东这期节目中,有一个点是关于是否对时代失望的问题。我看了好几期十三幺,我觉得如果有“时代失望”这一说的话,我个人觉得比较无奈的一点是,今天不论老许有多大的抱负,多大的对时代建设的志向,他都必须通过可能他本人根本不喜欢,甚至有违他一贯立场的方式,去实现他心中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想法。
马东说,5%的人有主动的对文化的需求,95%的人压根不关心文化。但不管是哪个5,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你都需要依靠拥抱流量去造成影响,造成关注,造成一点可能性的奢望。十三幺的嘉宾个个都是名人,也就是“流量人物”——但流量人物是不是典型人物?是不是能真确反映一个时代特质的人物?是不是老许眼中最适合他去观察中国,理解中国的人物?我不知道。但不论如何,没有流量,就没有奔驰……
因此,我不知道未来十三幺还会邀请怎样的嘉宾,如果还是打名人牌的话,那么或许不论老许的初衷如何,他自己都难免时代的漩涡,都难免他对那些嘉宾的质问……
但我始终有一个自己的“偏见”,名人既是典型,也更可能是时代的幻觉和光晕,如果老许还自许为批判的知识分子,那么我觉得或许真正值得他发出邀请的嘉宾名单,并不是那些时代光谱上的人物,而是那些被时代辜负的人……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孔子的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好的谈话节目,或许就是既不失人,也不失言的节目。
如何评价十三邀四
圆桌派 第二季第二集里面,嘉宾柯蓝说她逃离了主持人的世界是因为“做主持人,经常遇到一些睁着眼睛说假话,我还得捧着他,忽悠着他,然后忽悠着观众继续做这样的工作,我干够了。”
访谈节目本来就应该是对抗性的,是一个竞技运动:
一方面是主持人想尽可能的挖掘嘉宾的内心,挖掘真实的部分,从情感和理性两方面来理解一个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去做,凭什么是你。而挖掘出来的部分往往都不是那么美丽的。特别成功的人,或者伟人,大多数都是偏执的,偏执的背后都是一种特别强缺失。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这样的缺失。
另一方面又是嘉宾的表演欲或者表现欲,想要尽可能的美化自己内在的逻辑以及尽可能的保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毕竟谁没事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所有人。
目前国内这种对抗性的访谈节目,似乎只有十三邀。
你试试来一个嘉宾在十三邀上睁着眼睛说假话,许知远下一秒就反手丢出来一个类似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会把大家带向一个更麻木浅薄的时代?”又或者是“您不觉得这样也算是一种逃避吗?”这样灵魂的拷问。
要是嘉宾再继续睁着眼睛说瞎话
许老师突然往椅背上一靠,一只手托着下巴,彷佛陷入了一种沉思,却又一用一副戏谑的表情看着嘉宾。紧接着便是一阵沉默,空气中都弥漫了尴尬。
于是嘉宾觉得这逼再装下去,自己都要吐了。
直到那一句熟悉的台词再次打破尴尬,”服务员,请问你们这有啤酒吗?“
这不香吗?这不好看吗?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优秀范文,整理不易,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内容,尽请关注查字典站,小编将为您更新更多的优秀范文哟!
【如何评价十三邀 十三邀评价】相关推荐文章: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5756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