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录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200字篇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大纲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为必修科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对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来说,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提高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程度,要进行有效的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偏远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于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并不关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在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给学生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强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所以民族地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语文知识修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吸取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而对教学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云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一味的讲授,而学生要被动的接受和参与,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对于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民族地区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时候,由于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在以往的教学中就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只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教授,缺乏对活动课的教学,而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形式上要进行大胆创新,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力求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对于民族地区的中学生来讲,由于整体的教学水平低,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储备比较薄弱,学生在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扎实的基础,导致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发挥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所以在进行民族地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在课堂中教师所担任的知识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的,真正充当教学主体的是学生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在实践活动中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引发民族地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整体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实际紧密联系
语文教学活动作为语言教学艺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要将利用各种综合性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当前民族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将语文教学停留在课堂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过程中没有将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实际应用,不能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意识。所以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活动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尤其是要注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具体的人文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民族地区的环境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决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难易程度的确定,在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在民族地区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社会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200字篇二
2012年上“让孩子爱上作文,享受作文”课题小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紧张而又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想本学期在作文教研方面,既有点滴收获,又存在许多不足,现将本学期的作文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平时的作文教学,求稳求实。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校语文教师能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训练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练写命题作文。这一点在很多年级与班级的日记的训练与周记中体现较明显。要求学生写的日记或周记,其实就是小练笔,自己拟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目的是鼓励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久而久之,他们那双聪慧的双眼就能自己去发现作文素材的宝库了。
二、降低要求,消除“恐作症”
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片段,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是可贵之处,我们不妨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我校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学校校刊 红房子 、 绿草地 就是学生习作的展示平台,除此外,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播出的稿件也是学生的展示平台。我校还是 衡阳晚报 、 新视报 优秀小记者站,这些展示就是对学生劳动的最好肯定。学生在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热情激励,以此启发他们全面认识自我,消除自卑心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转变,塑造其全新的自我形象。师应毫不吝啬地赠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让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在老师赞赏的眼光下、激励的言辞中,思维空间更为广阔、个性特点得以张扬,写作水平也不知不觉地进步。
三、善于引导,提倡学生“创新”
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并主动地表达,写出有新意的内容。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多样化的练笔方式、开辟多渠道的习作途径、选择多类型的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促进他们写作个性化的形成。
①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时,摘录好词好句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思考对自己有特别启发或感悟的地方,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如在学课文 普罗米修斯盗火 之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神话故事,然后让他们写一写所读的神话故事后的感想或体会,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知道了什么是神话,又从各类神话故事中深入浅出地明白了道理。
②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话。
如板报投稿随笔。在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做细致深入分析,做连载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的个性轻舞飞扬,思维得到放飞。
③指导学生抓好主题作文。
如捕捉节日。每次传统节日来临,引导学生抓住有意义的,与以往不同的东西进行记录。教师节,重阳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节日那天感受最深的地方记录、展现出来。凸现一个“真”字。又如活动作文。每学期,抓住班里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各种竞赛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进行习作的很好素材。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学会怎么做就怎么写,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凸现一个“实”字。
四、评优激励,增强信心
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习作常常采用“纠缪法”评价,教师将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一一罗列,让学生找不到自信以至于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提倡个性化,也提倡个性化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作文给予不同的评价。同时,这个学期从3至6年级,语文老师还让班上的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以往多是老师努力批阅,学生之关注自己的等级,现在班上的孩子还会关注到同学、老师对自己习作的评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作文中来,“自评——互评——师评”的环节,让学生能从给别人评价到关注别人对自己习作的评价,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进步。另外老师在给学生习作评价中都诚恳婉转地告知学生文中的优点及不足。例如:当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不通顺的语句,就这样告诉他,相信你仔细读几遍,会把这句话写得更通顺。学生就很乐意去读、去改。评优激励法,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学生每当拿到作文本时,总要先着急地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然后再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评语,往往一边看,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在个性化语言表达缺损的群体修补实践中完成语言规范的学习。总之,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就能激励学生在写作上不断创新。
五、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老师,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必须要不断去学习。这个学期我们向名师学习,观名师课堂,观后写听课体会。同时,张兰老师、李益老师分别上了写人物对话与人物外貌的作文研讨课,通过开展了观课评课活动,全体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又有了提升。
六、下学期努力的方向。
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上有了提升,但是还远远不够。这个学期初制定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没有很好地完成,下个学期,希望能举全体语文老师之力,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能把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完成。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努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实践,摸索出更好的作文教学方法。课改成败系于教师。在课改的滚滚大潮中,我们要认真反思以往作文教学中的得与失,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用不断的探索和辛勤的耕耘,使作文教改园地奇葩怒放,硕果累累。
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 万文艺
2012年6月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000字篇三
转眼睛间,这个学期短暂的大学语文生活随着紧张的复习阶段到来而结束了。
回想这段时间以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每一次生动精彩地讲解,都能让我聚精会神地听着并认真做好笔记,在老师的言语中仿佛自己已从枯燥的书本文字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了解文章中的更多相关知识,促使我对文中的内容起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虽然自己白天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也利用空闲的时间阅读课本,感觉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难得欣赏的好作品,所以更会细细的品位作者文中所用的词句,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这些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出自《老子死章》这篇课文,它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事物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相信学习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知道要学习好语文这门课程,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虽然书本中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近代的散文、小说,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等等的选取,都是教育家们精心编制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哲理,领悟人性中的真善美,启发心智,开拓视野。
语文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回忆起那大学生活前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从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开始,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由浅入深的走了过来,可是当时却有着为“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心理,并没有把知识牢固的掌握。如今自己经参加了工作,接触的人和事物相对更多,越发自己的知识面狭窄,选择继续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总结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大学的学习是一个自发性的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阶段,学习心态要转为“为自己的发展而学习”,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不论学习什么专业,或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乃至将来从事复杂的管理工作等,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说话的语言色彩以及感染力、说服力的培养等也都离不开语文。
只要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即使离开了课堂上的学习,我们还依然能把它运用到其他的知识积累上,这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的,语文让我们学会了追问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我也开始学着用独立的思维和充满想象的创造力来完善自己,确信学好语文便可以受益终身。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200字篇四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
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
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
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平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200字篇五
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相对自由的前提之下,应该具有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语文老师教以我们一种叫做四层分析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在广阔的语文课文之中能应变自如。所谓四层分析法,从其表面意义可知,即将分析分成四个步骤:第一,声音层,从音韵、节奏、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层含义;第二,语义层,从词义、语义、主要内容对文章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隐喻层,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以及分析,将文章中反映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雕琢出来;第四,象征层,在得以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之后,将文章的主题在此升华总结,反映人类或世界所带来的哲理。四层分析法的运用可以使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表面的简单基本的语句表达,到文章真正蕴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现在我就自己所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我认为最能反映各个层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来,对四层分析法进行我的心得收获。声音层,戴望舒的《雨巷》堪称代表。《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重叠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重复的写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重叠;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种词句的重叠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语意层,我认为在古诗的应用上会比较有意义。在我的理解而言,语意层就是对文章的词义进行解释,翻译为白话文,是人清楚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以《蒹葭》为例,该诗的大概含义为: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的佳人,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古诗的语义得以分析之后,对文章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隐喻层,常用在一些抨击时政的诗中,诗人不是想用喻体去说明喻旨,而是思考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时所产生什么意义,产生另外一种什么意义。因此,隐喻不再是一种说明或解释,而是对社会现象的另一种衍生 。
杜甫的诗有“史诗”之称,以其《兵车行》为例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本诗通过爷娘妻儿送别从征士兵的凄惨场面的描绘及对征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推行开边拓土的穷兵黩武政策所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象征层,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以李煜的《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为例,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在被宋俘虏之前,其次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入宋之后,其词转为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该词是李煜被俘之后的一首抒发亡国哀情的诗歌,借风雨催花之景抒发亡国之痛,其深刻隐喻义,还告诫人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事物。以上就是我对四层分析法的各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也是我的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的心得之一。综上所述,四层分析法确实为文学作品的鉴赏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200字篇六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习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习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
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例如,《大学语文》中对,李白的解析,选用了《蜀道难》、《将近酒》、《行路难》(其二)、《登金陵凤凰台》、《忆秦娥》,其中前三首诗我在高中便已经学过,当时的我以为已经懂李白了。而在读了《登金陵凤凰台》后,却让我了解了李白,忧国忧民的独特感受,他更是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而读了《亿秦娥》后,相对于别的词来说,这首词,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是让我体会到别的一番的意境和情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间的李白,不同地点的李白,而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有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如此的设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够让每一名读者全面了解一位伟大诗人,了解到诗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景。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论文作文1200字高中六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翻阅本栏目。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14533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