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录
《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1200字篇一
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
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 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 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 扉。 (板书:行路难 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 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 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 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 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但没等到他“功成” 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他写下 了这首诗。现在,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开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3:应当是特别忧愁、苦闷,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板书:苦闷。)
师:好,感觉出来了。那接下来呢
生4:接下来写作者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却被大雪封住了。这 应当充满着无奈。
师:感觉越来越好。其他同学愿意接着说吗
生 5:我觉得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仿佛 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
生6:接下来又感到道路崎岖,不知道身在何处,迷惘无措。
(板书:希望 迷惘。)
生7:最后,他很自信,认为还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伟大的抱负。
(板书:自信。)
师:这首诗歌短短的82 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 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
(师完善板书成波浪状,“苦闷”、“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峰。)
师: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三、玩味,叩击诗人心扉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 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
师:“难”在何处?面对困难,又会如何?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 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 一个___的李白”来说话。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 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 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老师把这句换成“胸中惆怅不能食,眼中 无路心茫然”,你们看行吗
生2:我觉得缺少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显得大而空洞。 师:此句妙在借用动词捕捉意象来刻画渲染。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这些重音, 语速慢些,语调低沉些,体会此处的情感。 (生齐读句子。)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 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 白。
师:这句诗怎样理解
生4: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师:这是用典,是指用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来说话,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 也给人以美感,真正的含义是诗人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
生5:老师,我还觉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在全诗结构上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
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 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 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生6: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 慷慨悲歌的李白。
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 诗有些不大一致。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1: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我觉得这同学改得不错,句式和前面一致,整齐得多。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思考。)
生2: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感觉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不错,你能从语气和感情方面发现问题,语感非常好。那谁能结合原文具体地说一说, 为什么原文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呢
生3:请大家注意标点符号,前面用了两个感叹号,强烈地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是用问号,有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全班掌声。)
师:多聪明啊!善于捕捉细节,从标点符号入手来感悟情感。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到过。回忆起来了吗? 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4:短句字数少,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来 说说为什么改句不及原句好。
生5: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 的运用,这些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此时的李白,为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来到君王侧,然而只如昙花一现般, 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结束了。他向苍天诘问: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朗读时,语 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师深情朗读该句,生热烈鼓掌。)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千古名句,你从中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 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
师: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 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 章的引用中。你认为怎样朗读,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朗读最后两句,师生掌声。)
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 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 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 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师生齐诵全诗。)
四、拓展,延宕诗歌意蕴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 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 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 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 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 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 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 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 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 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1200字篇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袴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末,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
君门下作客,觉得
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
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
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
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末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1200字篇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
①“有耳”句: 引用尧时高士许由不受尧的官位,不愿听尧封官的话,而去洗耳的故事。《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颖川水,淮河最大的支流,在安徽、河南两省。
②“有口”句:用殷末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采薇饿死的典故。《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闻周武王伐纣,叩马而谏,隐于首阳山(在今河南省偃师县),采薇蕨而食,终于饿死。
③含光:含藏美德。混世:混迹世上。贵无名:虽贵但无名望。
④殒身:死亡。
⑤“子胥”句: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员(字子胥)立有大功,后被吴王赐死,弃其尸于吴江中。《吴越春秋》:“伍子胥谏吴王不听,吴赐属镂之剑,子胥伏剑而死,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之器(皮囊),投于江中。”
⑥“屈原”句:战国时楚国忠臣三闾大夫屈原,由于受到靳尚等人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放逐。屈原乃作《离骚》等篇以表明志向,后投入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自尽。
⑦“陆机”句:西晋陆机有才能,文章冠世。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平原内史。司马颖率军讨长沙王,以陆机为后将军,与王粹等战于鹿苑,陆机宫大败。宦官孟玖乘机谗言,遂被杀害,事见《晋书》。
⑧李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秦始皇任为丞相。曾表白自己说:“斯乃上蔡布衣,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税驾也。”后被赵高进谗言杀害。税驾:解下驾车的马匹休息。税:解脱。苦不早:苦于不早一些。
⑨“华亭”句:陆机被杀害时,在刑场上叹息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在今江苏省松江县,陆机兄弟曾游历此地。唳,鸟类高亢的鸣叫。讵(ju 去声),岂。
⑩“是蔡”句:李斯被赵高陷害,全家被斩于咸阳市,临刑时对其子说:“吾欲与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
⑪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今江苏省吴县)人,性旷达,喜优游,时人称为达生。
⑫“秋风”句:张翰曾在齐王司马冏(jiong 上声)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忽一日见秋风刮起,顿时思念故乡吴中的菰(gu 阴平)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辞官归隐江东故居。后司马莼败亡,当时人都称赞张翰识时机。有人问他说:“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名耶?”张翰回答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晋书·张翰传》载,张翰为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看到秋风吹起,想念家乡吴中的孤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适意,不能为了名利而在千里之外做官,因此便辞官回去。不久,齐王冏失败,张翰因走得早,没有受到株连。他曾对别人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译文:
看那些高风亮节的古人们,我无意去追寻他们的足迹,终南捷径终归不是我辈所图。许由、伯阳以及叔齐都是前辈,有着崇高的风范,但大道无形、大音希声,人贵在无名,若是太出名,怕也是犯了戒,何必要人都知道你的清高呢?是不是非要证明你比世人都清高才会显得如何?我看那些功成名就而不激流勇退的古人,没有一个不是悲惨结局。伍子胥、屈原、陆机还有李斯等人就是见证。还是张季鹰了解人生真谛,管他日后名声如何,且让我再尽酒一杯!
简析:
这首诗吟咏伍子胥、屈原、李斯、陆机等古人的遭遇,他们都有功或名,但最后一个个却落了悲惨的下场,还不如学吴中的张翰,急流勇退,及早辞官归隐。本诗表明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豪迈乐观的性格。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道:“读李诗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胡应麟《诗薮》评论说: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在《行路难》三首中,这一首用典最多。但是在这一首中,作者并没有以古人自比,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价甚至否定,表达出自己面对现实极其复杂的心情。
诗人首先否定了“ 许由颍川洗耳”和“ 伯夷、叔齐首阳采蕨”这两个为人称道的先贤故事。可以说是出语惊人。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朝廷黑暗腐败的时候,不妨和光同尘,默默无闻,但是,即使淡泊名利,也不能像伯夷、叔齐一样与当权者为敌,他们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1200字篇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片召入京,供奉翰林。但玄宗对他礼遇有加,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清高使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而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的高傲也不为宫廷权贵们所容,缍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怀抱着积极用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同时,长安三年的所见所闻使他对统治集团的本质和社会现实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初到长安时的那个飘逸超脱的谪仙人李白,此时此刻深深感到世路的艰难,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诗一起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对此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一向信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这两句诗虽从鲍照诗句脱化而来,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是一连使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同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茫然引出行咱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李白诗往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与他善于创造这类阔大的意向有
密切的关系。至此已将行路难写到极处,诗人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然而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从吕尚、伊尹两痊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化个意象揭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
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进以的反复咏叹,语气是那么急促,显示同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知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因此他很快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祟高志向自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这首诗通过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即封建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因而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作者不甘屈服仍然不懈地追求理想的可贵品格,也显示了中国封建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给人以鼓励和力量。
全诗紧紧围绕着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展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场景,生动而有层次地展示了作者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茫然无着,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将如此丰富复杂的感情描写得痛快淋淳、波澜起伏,又灵活洒脱,入情入理,在古代诗人中实不多见。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1200字篇五
行路难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李白诗鉴赏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起句突兀,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赤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衬托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自然让人关注其言外之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结交一些纨袴子弟,以利仕途,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
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则是表示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之意,“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
“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诗人借冯谖的典故表达与权贵们平等相交的愿望。“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这里诗人借韩信、贾谊的典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又被权贵打击的境况。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赞美当初燕国君臣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一直幻想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与君主之间的关系,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此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摆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看重他,反而排斥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
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入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专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掩盖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700字篇六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文解释】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词语解释】
箸:筷子。
顾:望。
安:哪里。
济:渡。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以上就是壹壹范文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路难(其二)》李白唐诗鉴赏作文1200字高中六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翻阅本栏目。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13487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