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经济强省范文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经济强省范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的实践成就,提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的根本遵循,绘就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四川要始终不渝朝着“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在决胜全面小康中阔步前行,在建设经济强省中不懈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四川应有贡献。

未来五年再上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4.2万亿元,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努力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开发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主体功能区布局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文化繁荣发展再上新台阶,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彰显中国气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现代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加强,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整体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决胜全面小康

是必须如期完成的首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省情,抢抓发展机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

毫不动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体现四川特色、彰显四川实力、惠及四川人民的新发展进程。实践证明,发展是兴省之要。过去五年,我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达到3.26万亿元,跃升至全国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300亿元、公共财政支出超过8000亿元……飞速进步的四川吸引了全球的眼光。在肯定过去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依然是四川的基本省情。我省当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发展不足,经济搞不上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空话。因此,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在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把握发展节奏,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动力、补齐发展“短板”、体制机制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加快闯过转型升级关口,在后发高点上起好步,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

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小康,既要重视平均数大多数,又要重视极少数,做到领域、人口、区域全面覆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发展进程中切实回应广大群众所需所盼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民共享,也是全面共享,既是共建共享,更是渐进共享。过去五年,我省着眼同步全面小康,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四大片区”和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驻村帮扶机制,打出组合拳,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同一时期,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2%,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实践充分表明,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汇聚起强大合力,不断夺取治蜀兴川新胜利。

毫不动摇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要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成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解决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只有靠实打实地干;要赢得发展先机、厚植发展优势,也只有靠实打实地干。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要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变为我省生动实践,归根到底就是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过去五年,无论是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还是脱贫攻坚、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我省落实,是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增强抓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做到稳增长、稳预期、稳就业、稳环境,又做到经济发展要进、创新驱动要进、脱贫攻坚要进、改革开放要进、民主法治要进、党的建设要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列出清单、挂图作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进程中加强学习,全面提升发展领导力;在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的工作进程中加强研究,全面增强发展执行力;在有效防控各种风险的应对进程中勇于探索,全面提高发展支撑力。做到稳字当先,稳中有为、有进,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既定目标,确保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建设经济强省

是决定四川未来前途的历史使命

当前是我省加快转型发展,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冲刺时刻。必须推动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做到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实现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

准确把握当前面对的战略机遇期。《报告》指出,当前,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发展方式正在加速转变,已进入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多点多极发展整体跃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转型发展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一方面,全省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7095万千瓦,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初步建成;交通领域投资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铁路、高等级航道里程分别达6610公里、4623公里、1515公里,进出川大通道达29条、新增12条;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并开工建设,一举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另一方面,多重发展机遇交汇叠加。由“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勾勒的经济新空间,由天府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布局形成的改革新阵地,由脱贫攻坚、藏区彝区加快发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政策组成的战略新组合,共同形成了实现跳起摸高、乘势而上的发展机遇。四川是中国经济大省、科教大省和资源大省,是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预见,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必将持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空间和领域,进而对我省经济强省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拉动。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川发展”。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必须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我省未来五年发展始终,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符合实际的具体举措。要善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来夯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制度基础,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新环境。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牢牢把握发展的基点在创新、支撑在协调、希望在绿色、空间在开放、目的在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要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探索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要善于推动观念创新来提高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全省发展置于全国发展总体结构中来布局谋篇,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结构。要善于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互济中不断探索并归纳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的四川经验,在竞相跨越中扎实推进协同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践行绿色发展,在主动融入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促进开放发展,在发展与民生的互动中提高发展的共享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

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藩篱。《报告》指出,“坚持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藩篱,把开放合作作为高点起步、高端切入的直接抓手,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过去五年,我省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确立农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达1.5万亿元,均增长120%以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9万户;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任务基本完成,不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目标,有必要以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重点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以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来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我省最重大的改革试验任务,要抓好9张清单的实施,重点推进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举措,全面完成改革试验任务,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创新发展。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让创新创造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特别要注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更加优良的政务环境。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和地方税收体系,推动融资平台发展转型。

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治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再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为我们勾勒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2万亿元,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森林覆盖率达到40%,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路径选择,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宏伟蓝图的关键之举”。

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过去五年,通过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省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均超过5000亿元,天府新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达15个、增加8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112个、增加38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1个。省内增长极的引领带动和点极之间的协同联动,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布局和要素配置优化,有效增强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增强四川经济实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局面,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处理好竞相跨越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以国家战略规划设计形成的经济新空间、改革新阵地、战略新组合为抓手和载体,强化成都与周边以及攀西、川南的协同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建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区;以成渝深化合作为机遇,推动川东北5市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以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内对口帮扶为载体,带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兴增长极,形成区域发展新引擎。把天府新区建成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推动川南经济区建成长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做大市州经济梯队、夯实县域底部基础,优化提升“两扩两强”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最大限度优化整合资源、激发潜力活力,在优势互补中实现更大发展。

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过去五年,通过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省“四大城市群”建设、“百万安居工程”和“百镇建设行动”成效明显,百万人口大城市达到5个、新增4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2%、提高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符合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指明的加快四川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路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要求我们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动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要求我们积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着力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镇体系,优化“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空间布局。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求我们优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等三个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形态,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聚合、叠加、倍增效应,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

构建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过去五年,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端现代产业加快发展,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旅游、石墨烯等一批重点产业得到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增长128%,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提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我省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报告》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带动理论、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全面创新,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抓创新要用好政策。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一号工程”,依托成德绵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中破解创新发展瓶颈制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持续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抓创新要找准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高端发展上不断取得突破,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要注重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抓创新要激励人才。把激励创新者的积极性放在优先位置。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导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更具激励性和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大力实施招才引智计划,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让一切创新创造源泉迸发涌流,为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注入澎湃动力,推动我省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壹壹范文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gw.com/article/111448.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